[发明专利]一种适应侧窗成像的红外折衍光学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1610217083.9 | 申请日: | 2016-04-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59439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7-13 |
发明(设计)人: | 林森;魏小林;常虹;裴雅鹏;张璁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航天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所;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2B27/42 | 分类号: | G02B27/42;G02B17/08 |
代理公司: | 核工业专利中心 11007 | 代理人: | 任超 |
地址: | 100076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适应 成像 红外 光学 结构 | ||
技术领域
该技术属于光学结构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适应侧窗成像的红外折衍光学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红外成像导引头光学系统已有侧窗方式,其优点为可以减少弹体高速飞行带来的气动加热效应,但侧窗方式对光学系统小型化、无热化要求较高,为满足系统小型化及无热化的要求,目前普遍采用非球面来达到减少透镜数量的目的,并通过选择合适的镜筒材料来保证系统在宽温度范围内的成像质量。
目前,衍射光学元件的设计及加工日趋成熟,其校正像差的能力优于一般非球面,在光学设计上表现为具有更多的参数可以参与优化,而且衍射光学元件独特的色散特性与热膨胀特性,更有利于消色差及无热化设计。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利用衍射光学元件达到简化系统结构及消热差、消色差的目的,以适应弹上苛刻的环境条件。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适应侧窗成像的红外折衍光学结构,包括窗口、镜组A、固定反射镜A、固定反射镜B和镜组B,光线从窗口进入,经过镜组A,光线通过镜组A后,在经过固定反射镜A、固定反射镜B,传递到镜组B,最终传递到探测器焦平面上。
镜组A中加入衍射光学元件,实现对热差及色差的控制。
本发明的显著效果在于:入瞳口径为11.33mm;焦距21.8mm,系统中加入衍射光学元件,材料为锗,环带深度为0.0014mm,衍射面半口径为17mm,再此半径内共有3个环带,环带半径分别为11.4364mm、14.4501mm及16.4395mm。衍射面加工不存在较大难度,光学系统消热差及消色差效果良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所述的一种适应侧窗成像的红外折衍光学结构空间图
图2为本发明所述的一种适应侧窗成像的红外折衍光学结构光路图
图3为本发明所述的一种适应侧窗成像的红外折衍光学结构衍射光学元件示意图
图中:1窗口、2镜组A、3固定反射镜A、4固定反射镜B、5镜组B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一种适应侧窗成像的红外折衍光学结构,包括窗口1、镜组2A、固定反射镜3A、固定反射镜4B和镜组5B,光线从窗口进入,经过镜组A,镜组A中加入衍射光学元件,实现对热差及色差的控制。光线通过镜组A后,在经过固定反射镜A、固定反射镜B,传递到镜组B,最终传递到探测器焦平面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航天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所;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未经北京航天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所;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21708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防蓝光光学树脂镜片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多功能色差式3D眼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