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轨道交通竖井联系测量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206180.8 | 申请日: | 2016-03-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74967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15 |
发明(设计)人: | 张杰胜;沈志强;丁圣文;张立尧;韦金金;刘林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铁四局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C15/00 | 分类号: | G01C15/00 |
代理公司: | 合肥天明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15 | 代理人: | 娄岳;金凯 |
地址: | 230041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轨道交通 竖井 联系 测量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轨道交通竖井联系测量的方法,通过在竖井的一侧井口已知点第一次架设全站仪,在井口架设点第二次架设全站仪,井内相对于第一排联系点的另一侧设置有井内架设点,在该井内架设点第三次架设全站仪,在竖井底部第二排联系点对侧位置设置有井底架设点,该井底架设点第四次架设全站仪,以第二排联系点作为后视点,将布设在所述井底架设点两侧的观测点作为前视点,进行多测回观测,将坐标系统传递至井底位置。本发明对地铁隧道竖井联系测量,其操作简单,使用人力、物力相对其它方法大大减少,同时精度高,误差小,工期短。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轨道测绘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地铁隧道的竖井联系测量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发展的需要,国内很多城市都陆续开展了轨道交通工程的建设,以保证城市交通的顺畅,确保人民群众出行的便利。为有效利用城市空间,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主要采用地下隧道的形式进行。为了满足盾构掘进按设计要求贯通,必须研究每一步测量工作所带来的误差,包括地面控制测量、竖井联系测量即将地面的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传递到井下、地下导线测量等几个阶段。在现有的测量技术下,地面控制测量已经可以做得很好,精度可以达到施工要求,竖井联系测量成为主要的误差来源。
在进行地下隧道的施工建设时,主要是通过竖井(车站端头井或中间工作风井)提供工作面进行施工,因此如何保证地下车站以及区间隧道严格按设计施工就成为建设者们的首要问题。竖井联系测量(平面)的目的就是将地面控制网的坐标和方位按要求精度准确地传递给地下隧道施工控制导线,为施工提供控制依据。目前国内绝大多数城市在轨道交通建设中,竖井联系测量基本上采用以下四种方法进行:陀螺定向法、钻孔投点法、联系三角形法和导线定向法,但这些方法都或多或少有各自的缺陷。陀螺定向法不足之处是陀螺经纬仪的价格昂贵,拥有陀螺经纬仪的单位较少,难以推广应用,同时其单次定位精度低,一般仪器为20″;钻孔投点法不足之处是准备工作繁多,如确定投点位置,寻找钻孔队伍,现场钻孔等,不利于钻孔投点法的推广应用;联系三角形法是一种传统的竖井联系测量方法,但存在设备笨重、工序繁多、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等不足,与其他方法相比已显得比较落后;导线定向法不足之处是导线边长短且俯仰角过大,单导线检核条件少,误差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轨道交通竖井联系测量的方法,其测量方法成本低、简单、精度高、实用性强,能够满足地铁隧道竖井联系测量的精度要求。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轨道交通竖井联系测量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在竖井的一侧井口已知点第一次架设全站仪,从地面控制网中选取另外两个已知点作为后视点,将另一侧井口架设点作为前视点;
2)在井口架设点第二次架设全站仪,将井口已知点作为后视点,将设置在井内的第一排联系点作为前视点,地面坐标系统由井口已知点传递至第一排联系点;
3)井内相对于第一排联系点的另一侧设置有井内架设点,在该井内架设点第三次架设全站仪,将第一排联系点作为后视点,将设置在第一排联系点下方的第二排联系点作为前视点,地面坐标系统由第一排联系点传递至第二排联系点;
4)在竖井底部第二排联系点对侧位置设置有井底架设点,该井底架设点第四次架设全站仪,以第二排联系点作为后视点,将布设在所述井底架设点两侧的观测点作为前视点,进行多测回观测,将坐标系统传递至井底位置。
优选地,所述第一排联系点和第二排联系点均采用4个共线的棱镜。
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本发明对地铁隧道竖井联系测量,其操作简单,使用人力、物力相对其它方法大大减少,同时精度高,误差小,工期短。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方法的系统原理图;
图2为联系三角形测量的原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铁四局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中铁四局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20618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