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井间连通程度确定方法及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610203017.6 | 申请日: | 2016-04-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91667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13 |
发明(设计)人: | 康志江;吕铁;张允;郑松青;赵艳艳;张冬丽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6F17/18 | 分类号: | G06F17/18;G06F17/10;G06Q50/02 |
代理公司: | 北京聿宏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72 | 代理人: | 张文娟;朱绘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连通 程度 确定 方法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井间连通程度确定方法,包括:井间连通性确定步骤;连通系数确定步骤,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和给定约束条件,确定连通井间的连通系数;评价标准建立步骤,根据所述连通系数和统计样本分布范围,获取连通井间连通程度的评价标准;井间连通程度确定步骤,根据所述连通系数和所述评价标准确定井间连通程度。本发明可以快速准确求取井间连通系数,使得井间连通程度计算更准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油藏开发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井间连通程度确定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缝洞型油藏是中国西北部主要的油藏类型,随着开发的持续,开始进入全面注水开发阶段,其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注采井网如何建立以及水淹后注采井网如何调整。针对以上问题,对缝洞型油藏井间连通性的研究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弄清井间的连通状况,即注采井间甚至采油井间是否连通,主要是解决注采井网如何建立的问题;另一个是能明确地知道注采井间的连通强弱,是为了解决水淹后水驱调整的问题。目前,井间连通性定量评价技术主要采用的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灰色关联度评价井间连通性的基本原理为:井组内一口油井产量的变化,会与周围某一注水井的注水量存在密切关联型或者干扰性,这种性质具有不确定性(也就是灰性),而灰色关联度分析正好可以解决类似问题。但是,这种方法存在关联度确定问题,许多学者发现关联度的计算方法不能准确地反映两个变量的相关性,同时分辨系数的取值为一个变化区间,取值不同会导致分析结果差异很大。
油藏工程方法评价井间连通程度时,往往会采用多个生产动态指标,当不同指标评价结果出现矛盾时,模糊数学评价方法就显示出它的优势。模糊数学评判评价井间连通性的方法通过构造隶属度函数总结各个不同评价指标的数值,得出一个综合的评价结果。但是,隶属度函数有很多种类,目前油田中应用都是最简单的梯形公式。该梯形公式是否适用于评价连通性,还有待证明。另一方面权重的计算也存在问题,层次分析法等权重确定方法都是依靠工程师经验的主观确定方法,准确性低。
数值模拟方法反演井间连通性技术是基于静态数据,如油层的孔隙度、渗透率、饱和度、储层厚度等参数场,建立油藏地质模型;然后拟合油藏不同单井的井底压力、产水量、产油量等生产历史,验证地质模型;最后在此模型的基础上计算获得油藏的连通系数,评价连通程度。但是,数值模拟法需要众多动静态资料,要收集全真正符合油藏的数据非常困难。另外,缝洞型油藏建模方法本身存在问题,模型的不确定性很大,动态历史拟合也是一项繁琐、费时的工作,自身也存在多解性。因此,数值模拟方法反演确定井间连通性的方法可靠性不高。
多元线性回归来源于注采平衡的思想,认为井组内所有井的注水量等于所有井的产液加上底水(或者边水)的侵入量。采用最小二乘法求取权重系数的估计值,此时的估计值就为井间的连通程度。之前的学者们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计算井间连通性时,主要具有两个方面的特征:一是应用注采平衡,把井间连通系数显示化表示为不同生产井产液量的权重;二是采用最小二乘法(曲线拟合和逼近方法),通过误差的平方和最小,偏导数为零,求解线性方程组获得连通系数。但是,对于大量的生产动态数据,应用最小二乘法计算,会导致巨大的数据矩阵,增加了求解的难度。另外,求解的连通系数容易为负值,与实际油藏物理意义不服,准确性还有待于验证。
发明内容
为解决以上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井间连通程度确定方法及系统,用于快速准确求取井间连通系数,使得井间连通程度计算更准确。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井间连通程度确定方法,包括:
井间连通性确定步骤;
连通系数确定步骤,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和给定约束条件,确定连通井间的连通系数;
评价标准建立步骤,根据所述连通系数和统计样本分布范围,获取连通井间连通程度的评价标准;
井间连通程度确定步骤,根据所述连通系数和所述评价标准确定井间连通程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20301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及处理装置
- 下一篇:一种文档交互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