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深部软组织切口吻合的器械有效
申请号: | 201610201810.2 | 申请日: | 2016-04-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69271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04 |
发明(设计)人: | 樊东辉;李翔;范志高 | 申请(专利权)人: | 樊东辉 |
主分类号: | A61B17/04 | 分类号: | A61B17/04;A61B17/06 |
代理公司: | 上海蓝迪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15 | 代理人: | 徐筱梅 |
地址: | 200042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软组织 切口 吻合 器械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深部软组织切口吻合器,其包括:一个设针管套座、手柄轴座的壳体;一个设有针槽及储线管的针管套;一根设有针眼的弯针;一根空心的、且尾部设有限位套管的直针;一根设有丝杆、第二弹簧座、推杆弹簧及铰轴的推杆;一个上方设有第一铰轴孔、中部设有第二铰轴孔及下方设有第三弹簧座的杆状扳机;所述弯针、直针设于针管套的针槽内,针管套设于针管套座内,扳机与壳体的手柄轴座铰接。本发明中直针从切口一侧的扎入及导引体穿过针眼的多步工序在手术操作时只需通过持续扣动扳机一步完成,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且导引体由直针穿向弯针眼、穿针命中率高的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用于病人术后缝合,尤其是一种深部软组织切口吻合的器械。
背景技术
术后缝合是医生对切口吻合及固位的基本操作,术后缝合多为医生手持弯针,牵引缝合线对切口实施缝合。对于微创手术中的深部软组织切口的缝合,医生用手持弯针进行缝合的操作难度大,缝合效果欠佳或无法完成。本专利就是为解决上述问题而设计出来一种用于微创手术的深部软组织切口吻合的器械。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微创手术的深部软组织切口吻合的器械。本发明采用内设有针槽的针管套、尾部设有限位套管的直针、头部折弯的弯针及连接有推杆弹簧、铰轴的推杆,构成了深部软组织切口吻合的器械;直针扎入软组织切口一侧并传动至弯针口及导引体由直针管内移动并穿入弯针眼的多步操作工序只需持续扣动扳机一步完成,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的优点,且导引体由直针穿向弯针眼,使穿针命中率得以提高。
实现本发明目的的具体技术方案是:
一种深部软组织切口吻合的器械,其特征在于它包括:
一个由两件半壳体扣合而成,且内设针管套座、限位块、手柄轴座及第二弹簧座的壳体;
一个由两件半管套扣合而成,且内设针槽及储线管的针管套;
一根头部设有折弯、且折弯处设有针眼的弯针;
一根空心的、且尾部设有第一弹簧座及限位套管的直针;
一根设有丝杆,其末端设有铰轴、第二弹簧座及推杆弹簧的推杆;
一个上方设有第一铰轴孔、中部设有第二铰轴孔及下方设有第三弹簧座的杆状扳机,且第三弹簧座上设有手柄复位弹簧;
一根末端连接有导引体的缝合线,且缝合线置于针管套的储线管中,导引体置于直针顶部的空心内;
所述推杆的丝杆设于空心的直针内,弯针及直针设于针管套的针槽内,针管套设于针管套座内并一端延伸至壳体外,扳机经第一铰轴孔与壳体的手柄轴座铰接,手柄复位弹簧位于第三弹簧座及壳体的第二弹簧座之间;所述推杆的铰轴与扳机的第二铰轴孔铰接,推杆弹簧设于推杆的第二弹簧座与直针的第一弹簧座之间,限位套管设于第一弹簧座与推杆的第二弹簧座之间并与第一弹簧座连接;
所述的弯针及直针为单排或多排平行设于针管套的针槽内;所述的导引体为折叠的导丝、球形体或多棱形体。
本发明采用针管套、弯针、直针及推杆构成了深部软组织切口吻合的器械,直针的扎入及导引体穿过针眼的多步工序只需通过持续扣动扳机一次完成,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且导引体由直针穿向弯针、穿针命中率高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A截面示意图;
图3为图1的B处放大示意图;
图4为缝合线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阅图1、图2、图3、图4,本发明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樊东辉,未经樊东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20181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