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热交换器节能清洗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610200576.1 | 申请日: | 2016-03-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74793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04 |
发明(设计)人: | 王德言;曹照均;史彩英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苏试众博环境实验室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8G9/00 | 分类号: | F28G9/00;F28G15/00;F28G15/02 |
代理公司: | 广州新诺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44100 | 代理人: | 肖云 |
地址: | 511458 广东省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热交换器 节能 清洗 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清洗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热交换器节能清洗设备。
背景技术
热交换器,是将热流体的部分热量传递给冷流体的设备,又称换热器。热交换器是化工、石油、动力、食品及其它许多工业部门的通用设备,在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比如工业锅炉等。此外,热交换器也广泛运用于家庭生活中,比如常用的热水器等。
根据热交换器的工作原理、结构可知,其内部的流道用于流体流通,所以,热交换器在使用一段时间后,流道内壁难免会堆积附上诸多污垢。随着污垢在流道上的逐渐堆积,流道会被堵塞,则热交换器的换热效率会大幅度下降,能耗会大幅度提高,从而造成能源的巨大浪费和损失。为了确保热交换器的传热效率,一般来说,每台热交换器至少需要清洗1次/年,传统的清洗方法有:
(1)采用化学清洗溶液对流道进行浸泡、冲洗,即通过化学清洗溶液与污垢进行化学反应,然后再进行冲洗以达到清洗目的,但是这种方法只能针对可溶性较好的污垢,而对于堆积在异形流道的狭小边角且难溶的污垢,则很难取得较好的清洗效果,而且清洗效率也很难得到保证。此外,这种方法用于流道的去垢清理需要大量的化学清洗溶液,不利于节能环保。
(2)采用破坏性方式将热交换器各零件逐一拆卸,然后先用化学清洗溶液浸泡,再用钢丝刷进行人工清理,此方法不仅可以清理可溶性较好的污垢,而且对附着力强的难溶污垢也有不错效果。但是,该方法不仅拆装和清洗周期长、劳动强度大,效率极低,而且,由于反复拆装,热交换器的零部件极易造成损伤,增加维护成本。此外,该方法对处于极其狭小区域的污垢仍无能为力,而且该方法也需要消耗大量的化学清洗溶液,同样不利于节能环保。
(3)近些年,在很多的热交换器清洗作业中,尝试引入了管内旋转塑包钢丝螺旋自动清洗技术和振动钢丝螺旋自动清洗技术,这两种清洗技术属于比较先进的技术,但是使用成本偏高,并且对附着力强的难溶污垢的清洗能力仍然严重不足。
因此,寻找一种更优方法以实现热交换器的免拆卸高效节能清洗,仍然迫在眉睫。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热交换器节能清洗设备,其不需对热交换器进行拆卸便可对热交换器的流道进行清洗,适用于各种位置的各类污垢的清洗,而且节水节能环保,清洗效果极佳。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热交换器节能清洗设备,包括有循环水箱,所述循环水箱通过出液管路、回液管路与所述热交换器形成循环回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洗设备还包括有加气系统,所述加气系统与所述出液管路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加气系统包括有加气泵和三通管;所述加气泵通过所述三通管的第一管口与所述三通管连通,所述第一管口处设有第一阀门;所述三通管的第二管口用于通入外界空气,所述第二管口处设有第二阀门;所述加气系统通过所述三通管的第三管口与所述出液管路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循环水箱上方设有清洗液箱,所述清洗液箱上设有一自由开闭的箱门,所述清洗液箱通过一放液管与所述循环水箱连通,所述放液管上设有第三阀门。
进一步的,所述出液管路上设有水泵,所述水泵位于所述加气系统和所述热交换器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水泵为耐酸泵。
进一步的,所述清洗设备还包括有控制电柜,所述控制电柜与所述加气泵、所述水泵进行电气连接,所述控制电柜固定于所述循环水箱侧。
进一步的,所述出液管路上还设有第四阀门,所述第四阀门位于所述加气系统和所述水泵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清洗设备包括有一底座,所述循环水箱、所述加气系统以及所述水泵均设于所述底座上。
进一步的,所述底座的底部设有便于移动的万向轮,所述底座上还设有手动推杆。
进一步的,所述循环水箱上设有排水管,所述排水管上设有第五阀门。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取得的有益技术效果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苏试众博环境实验室有限公司,未经广州苏试众博环境实验室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20057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