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景观水体底泥修复剂、制备及使用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199954.9 | 申请日: | 2016-03-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12599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08 |
发明(设计)人: | 柴晓利;杨宁;许中硕;武博然;邓雨晨;周萌 | 申请(专利权)人: | 同济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11/00 | 分类号: | C02F11/00;C02F11/02 |
代理公司: | 上海智信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002 | 代理人: | 吴林松 |
地址: | 200092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景观 水体 修复 制备 使用方法 | ||
一种景观水体底泥修复剂,修复剂由以下重量份的组分制成:10‑50份无机金属盐,5‑20份活性炭,10‑80份贝壳粉,10‑80份硅藻土;所述景观水体底泥修复剂的制备方法是将10‑80份贝壳粉和10‑80份硅藻土研磨,过200目筛,加入10‑50份无机金属盐和5‑20份活性碳,搅拌混合均匀。所述的景观水体底泥修复剂的使用方法是将修复剂配成浓度为50g/L~100g/L的修复剂浊液,再通过底泥注射器注入底泥中,依据水质情况和处理要求,控制修复剂使用量为1立方米景观水2~10L修复剂浊液;本发明的底泥修复剂制作成本低,修复效果明显,可以有效改善河流湖泊底泥环境,抑制水体富营养化的发生,适合中小型景观水体的推广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环保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景观水体底泥修复剂、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水体污染加剧,河流、湖泊等景观水体发黑发臭现象日趋严重,富营养化趋势发展迅猛。底泥作为河流、湖泊等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水体多种营养物、污染物的汇和源,是众多污染物在环境中迁移转化的载体、归宿和蓄积库。景观水体底泥修复方法可分为异位修复技术和原位修复技术两大类。异位处理技术(如底泥疏浚)虽然见效快,但工程巨大,不仅会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不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会带来二次污染问题。包括底泥疏浚、物理化学覆盖、生物修复以及适当的压注化学药剂。底泥原位修复技术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化学处理,在水体中投加明矾等化学药剂降低底泥中的磷向水体的释放;二是生物处理,向水体投加微生物制剂,促进底泥中有机物的降解;三是固化稳定化处理,即向底泥中投加硬化剂,如石灰、火山灰和水泥等,降低污染物的溶解度、迁移性或毒性,主要用于处理受重金属污染的底泥。
水体富营养化又称作水华是指湖泊、河流、水库等水体中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所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传统普遍认为,湖泊富营养化及蓝藻水华治理需要严格控制氮的排放,但近年来,更多研究表明“减氮不能控制藻类总量,反而诱发固氮蓝藻水华”,进而揭示富营养化治理应放宽控氮、集中控磷。但仅仅依靠单一的化学修复技术,很难改善底泥的生物群落;仅仅依靠单一的生物修复,修复周期又会过长,见效慢。因此开发成本低廉、见效快、适合工程应用的景观水体底泥修复剂,对于改善水体水质和恢复水体生态功能具有重大意义。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制备简单、价格低廉的景观水体底泥的修复剂。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上述景观水体底泥的修复剂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第三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利用上述景观水体底泥的修复剂修复景观水体的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景观水体底泥的修复剂,由以下重量份的组分制成:
所述的无机金属盐为过氧化钙、氧化钙、硝酸钙、氯化钙、氢氧化钙、硫酸铁、氯化钠、磷酸二氢钾中的一种或几种。
所述的贝壳粉是研磨后过200目筛的筛下物。
所述的硅藻土是研磨后过200目筛的筛下物。
所述的硅藻土的氧化铁含量大于1.5%。
所述活性炭是以木炭为原料制得的活性炭粉末。
所述活性炭的比表面积为1000‐1200m2/g。
所述景观水体底泥修复剂,其制备方法如下:
(1)硅藻土的选择,选取优质硅藻土(氧化铁含量大于1.5%),用电磁粉碎机磨碎后过200目筛或大于200目筛,放置在干燥皿中;
(2)如上述方法,把贝壳粉磨碎后过200目筛或大于200目筛,取筛下物放置到干燥皿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同济大学,未经同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9995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数码相框
- 下一篇:一种脱硫废水膜处理系统及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