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鼢鼠活体捕捉器在审
申请号: | 201610199492.0 | 申请日: | 2016-04-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79123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0-24 |
发明(设计)人: | 徐金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金成 |
主分类号: | A01M23/16 | 分类号: | A01M23/1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53600 河南省新***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活体 捕捉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捕鼠器械,特别是一种鼢鼠活体捕捉器。
背景技术
专利号为20101029567.5,名称为一种智能式鼢鼠捕杀装置的专利,虽然能够很方便的捕捉到鼢鼠,但是,捕捉到的是被针扎过的受伤的鼢鼠,严重的会被扎死;鼢鼠身上的毛皮价值很高,因毛皮被扎透导致利用价值降低;捕捉到的受伤的鼢鼠也不利于集中起来进行人工饲养,开发利用鼢鼠的药用价值。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捕捉到活的没有受伤的鼢鼠捕捉器。
本发明技术方案是这样完成的,一种鼢鼠活体捕捉器,弹簧管滑动连接在发射管内且外面设置有弹簧,弹簧被定位在弹簧管下端与发射管上端之间,棘爪上端与发射管铰链在一起,发射管上设有棘爪孔,设在棘爪上部的卡榫设在棘爪孔内;支撑架的横向支架左端固定在发射管下部右侧,支撑架的横向支架左端设有限位孔,棘爪下端与推杆左端相对应设置,推杆左端滑配在限位孔内,转换臂的竖向支臂下端与推杆右端铰链,转换臂的横向支臂右端与竖向支臂上端交汇处与支撑架的竖向支架上端铰链,支撑架的竖向支架设在其横向支架的右端,击发锤位于转换臂的横向支臂左端上方,击发锤的锤把与发射管通过铰链轴铰链在一起;电磁铁固定在发射管一侧,电磁铁中间设有动铁芯,锤把下端与动铁芯相对应设置,面向锤把的电磁铁端固定连接有挡铁,设在击发锤内的滚珠开关、电磁铁、方形框下方的滚珠开关串联形成一个回路,导向杆一端与发射管顶端固定连接,导向杆另一端固定连接有横梁;方形框由前框、后框、左框、右框依次固定连接而成,连杆两端固定连接有左框和右框;发射管底部固定在连杆中部,前框、后框、左框、右框上均间隔排列有针孔,针孔内上下滑动连接有定位针;设在前框上的定位针上端与横梁固定连接在一起;设在前框、后框上的定位针下端间隔排列有纵向针。
进一步优选实施方案,所述纵向针高于定位针下端。
进一步优选实施方案,所述左框和右框之间固定有支撑发射管之外的连杆。
进一步优选实施方案,所述弹簧管上端设有拉环。
本发明的技术效果是:因本发明能将捕捉到的鼢鼠封闭在一个逃不出的空间里,鼢鼠没有被扎伤,可以提高鼢鼠的毛皮价值,也可以更好集中起来进行人工饲养,开发利用鼢鼠的药用价值。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主视图。
图2为本发明的后视图。
图3为图1部分带剖面的右视图。
图4为图1中A-A剖面示意图。
图5为图1中的支撑架和转换臂连接在一起的放大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的左视图。
图7为图5的右视图。
图8为图2中B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9为栅栏式方形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弹簧管31滑动连接在发射管18内且外面设置有弹簧,弹簧被定位在弹簧管31下端与发射管18上端之间,棘爪12上端与发射管18铰链在一起,发射管18上设有棘爪孔,设在棘爪上部的卡榫26设在棘爪孔内;如图1、图5、图6、图7所示,支撑架的横向支架7左端焊接在发射管下部右侧,支撑架的横向支架7左端设有限位孔28,棘爪12下端与推杆8左端相对应设置,推杆8左端滑配在限位孔28内,转换臂的竖向支臂6下端与推杆8右端铰链,转换臂的横向支臂14右端与竖向支臂6上端交汇处与支撑架的竖向支架5上端铰链,支撑架的竖向支架5设在其横向支架7的右端,击发锤2位于转换臂的横向支臂14左端上方,击发锤的锤把3与发射管18通过铰链轴4铰链在一起;电磁铁19固定在发射管一侧,电磁铁19中间设有动铁芯30,锤把3的下端与动铁芯30相对应设置,面向锤把3的电磁铁端固定连接有挡铁25,设在击发锤2内的滚珠开关、电磁铁19、设在方形框下的滚珠开关10串联形成一个回路,导向杆29一端与发射管18顶端焊接,导向杆另一端焊接有横梁1;如图4所示,方形框由前框15、后框21、左框23、右框17依次焊接而成,连杆22两端焊接有左框23和右框17;发射管18底部焊接在连杆中部24处,前框15、后框21、左框23、右框17上均间隔排列有针孔20,针孔20内上下滑动连接有定位针13;设在前框15上的定位针上端与横梁1焊接在一起;如图1、图2所示,设在前框15、后框21上的定位针下端间隔排列有纵向针26,定位针与定位针以及纵向针与纵向针之间的间隔要小于鼢鼠身体宽度。
为提高捕捉效果,平插的纵向针要高于定位针下端,防止鼢鼠从纵向针与定位针间形成的过大空隙而逃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金成,未经徐金成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9949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导弹式鼢鼠捕捉器
- 下一篇:一种栅栏式鼢鼠活体捕捉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