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高浓度有机废水净水系统及工艺流程在审
申请号: | 201610197844.9 | 申请日: | 2016-03-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45698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08 |
发明(设计)人: | 王嘉奇;金艳珍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惠果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C02F103/2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1416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浓度 有机 废水 净水 系统 工艺流程 | ||
本发明的高浓度有机废水净水系统及工艺流程属于绿色生态养殖领域,该高浓度有机废水净水系统及工艺流程采用科学与全面的处理方法对养殖场的废弃物进行有效的处理,使其转化为有用的资源,实现无害化、资源化处理。采用方案为:包括集粪池、厌氧池、曝氧池、沉淀生态池、渗滤装置和净水收集池,集粪池通过管道与厌氧池连通,厌氧池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厌氧池之间串联连通,厌氧池与曝氧池连通,曝氧池的出水管连通有一级过滤池,经一级过滤池后的沼液进入沉淀生态池,沉淀生态池通过管道连通有二级过滤池,经二级过滤池后的沼液进入渗滤装置,渗滤装置净化后的水进入净水收集池。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绿色生态养殖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高浓度有机废水净水系统及工艺流程。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全国各地的畜禽养殖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但由于畜禽养殖场产生的粪污等污染物对环境的不利影响,使我国畜禽养殖业面临着发展与环保的双重压力。在不以牺牲环境质量为代价的前提下,实现畜禽养殖的快速增长,改变传统的能源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利用畜禽粪水开发利用生物质产生清洁的能源是最好的选择之一。
利用厌氧消化技术处理畜禽养殖废水,制取清洁能源——沼气,在治理污染的同时变废为宝,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从而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养猪业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大量高品质的肉食来源,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品质;同时带动了地方农牧副业的发展,吸引了大量社会劳动力,增加了社会就业,实现了农民增收;大型养殖场的建设提高了养猪业的整体科技水平,带动了养猪业的发展。
然而,养猪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有机废弃物,这些有机废弃物中含有大量的生物质能和有机肥资源,如不进行处理和综合利用而直接排放,不仅严重污染了水源、生态自然环境,对生产产生不利影响,也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同时,粪水四溢,将导致病菌传播,对企业扩大再生产和安全生产也将产生限制。
因此,必须对大中型养猪场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废水进行综合利用和有效处理。开发生物质能源,回收有机肥资源,将治理污染、净化环境、回收能源、综合利用、改善生态环境有机的结合起来,走生态畜牧业产业化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正常生态环境条件下组织畜牧生产,使之成为绿色生态型养猪场。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解决了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旨在提供一种高浓度有机废水净水系统,该高浓度有机废水净水系统采用科学与全面的处理方法对养殖场的废弃物进行有效的处理,使其转化为有用的资源,实现无害化、资源化处理。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高浓度有机废水净水系统及工艺流程,包括集粪池、厌氧池、曝氧池、沉淀生态池、渗滤装置和净水收集池,集粪池通过管道与厌氧池连通,厌氧池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厌氧池之间串联连通,厌氧池与曝氧池连通,曝氧池的出水管连通有一级过滤池,经一级过滤池后的沼液进入沉淀生态池,沉淀生态池通过管道连通有二级过滤池,经二级过滤池后的沼液进入渗滤装置,渗滤装置净化后的水进入净水收集池。
进一步地,所述一级过滤池和二级过滤池的结构相同,包括过滤池池体,过滤池池体内间隔设置有至少四个过滤栅栏,过滤栅栏上套装有滤布,过滤栅栏通过设置在过滤池体上栅栏卡槽固定。
进一步地,所述渗滤装置包括渗透池池体,渗透池池体底面铺设有滤布,渗滤装置的进水管设置在渗透池池体底部,渗透池池体的高度方向上间隔有多层渗滤布,渗滤布之间设置有填料层,顶层的渗滤布上设置有植物种植层。
进一步地,所述厌氧池包括厌氧池池体,厌氧池池体底部铺设有底膜,厌氧池底部四周设置有木桩,木桩上架设有绳网,绳网上铺设有盖膜,盖膜和底膜的四边固定在厌氧池池体四周的锚固沟内。
进一步地,净化系统的处理过程为:1)将猪场内清洗出来的猪粪、尿等高浓度有机废水导入到集粪池中,在集粪池内进行固液分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惠果环境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惠果环境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9784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