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磷钼酸锌阻燃抑烟PVC片材在审
申请号: | 201610195945.2 | 申请日: | 2016-03-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86494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0-24 |
发明(设计)人: | 马青赛;朱山宝;陈绪煌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奥凯高分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L27/06 | 分类号: | C08L27/06;C08L23/06;C08K13/02;C08K3/32;C08K5/12;C01B25/45 |
代理公司: | 南京纵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32224 | 代理人: | 董建林 |
地址: | 2150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钼酸 阻燃 pvc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PVC片材,尤其涉及一种磷钼酸锌阻燃抑烟PVC片材。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聚氯乙烯(PVC)具有优异的电绝缘和机械性能,加之价格低廉,使其被广泛应用于建筑与电气领域。使用时,根据增塑剂的添加量不同,PVC可以被制成软质、半硬质及硬质制品。纯聚氯乙烯(PVC)具有较高的氯含量,使其极限氧指数范围达到45~49,在空气中很难点燃和持续燃烧,所以纯聚氯乙烯(PVC)具有优异的阻燃性能;然而纯聚氯乙烯(PVC)在空气中燃烧时会放出大量的黑烟,尤其是被增塑剂处理后的聚氯乙烯(PVC),以增塑剂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OP)为例,聚氯乙烯(PVC)燃烧分解产生HCl迅速与DOP反应产生邻苯二甲酸,其燃烧产生也会形成黑烟,进一步削弱聚氯乙烯(PVC)的抑烟性能;同时也导致HCl消耗殆尽,进而无法捕捉促进燃烧的自由基,导致阻燃性能减弱,为了满足技术与安全指标,需对聚氯乙烯(PVC)进行阻燃与抑烟处理。
目前,应用于聚氯乙烯(PVC)中的抑烟剂主要是钼化合物,其中以三氧化钼(MoO3)与八钼酸铵已经商业化,但是MoO3在高温作用下会催化聚氯乙烯(PVC)多烯链的阳离子裂解反应,其结果导致脂肪烃增多,芳烃减少,作为燃料,脂肪烃燃烧释放更多的热量,削弱PVC的阻燃性能,而八钼酸铵的阻燃效果有限,因此,上述两种抑烟剂需要与阻燃剂复配使用于PVC中。抑烟剂与阻燃剂的复配使用,需要考虑其使用配比的问题,不然,会影响其对PVC的阻燃抑烟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磷钼酸锌阻燃抑烟PVC片材,该PVC片材中通过磷的阻燃作用、钼和锌的抑烟作用,三者的协同作用能够有效的提高PVC片材的阻燃抑烟性能。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磷钼酸锌阻燃抑烟PVC片材,其特征在于,其组成成分及其重量份为:PVC树脂100份,热稳定剂4-5份,增塑剂5~20份,阻燃抑烟剂3~7份,磷酸酯偶联剂0.5~3份,PE蜡0.4~0.6份。
所述热稳定剂包括稀土稳定剂与CaSt稳定剂。
所述热稳定剂由稀土稳定剂与CaSt稳定剂组成。
所述增塑剂是邻苯二甲酸二辛脂。
所述阻燃抑烟剂是磷钼酸锌。
一种用于制备阻燃抑烟剂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首先,将磷钼酸水溶液与碱式碳酸锌按给定比例反应,同时溶液的pH值调节为4,充分搅拌直至白色粉末完全溶解,然后经过减压蒸馏得到橙红色糊状物、在50℃~60℃的温度下干燥,制得阻燃抑烟剂;
所述磷钼酸水溶液的摩尔浓度为0.06mol/L~0.09mol/L;
所述给定比例为摩尔比10~8:3。
所述干燥温度为:55℃。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由于本发明中具有阻燃抑烟剂,且该阻燃抑烟剂为磷钼酸锌,其中,磷在燃烧中形成P,PO,PO2等物质,在气相中与氢自由基或者羟基自由基结合,消耗燃烧所需的自由基,同时在凝聚相中,磷反应依次形成次磷酸、磷酸、偏磷酸,而偏磷酸的强酸,脱水作用很强,促进PVC炭化,降低可燃物的生成量,达到阻燃效果;而钼与锌是以Lewis酸机理在凝聚相中促进PVC分解形成反式多烯链,减少苯及芳香烃的生成,并促进多烯链交联成炭,达到抑烟效果。磷、钼及锌的协同作用有效的使PVC片材的阻燃抑烟性能得到了提升。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说明。在此,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但并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首先,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磷钼酸锌阻燃抑烟PVC片材,其组成成分及其重量份为:PVC树脂100份,热稳定剂4-5份,增塑剂5~20份,阻燃抑烟剂3~7份,磷酸酯偶联剂0.5~3份,PE蜡0.4~0.6份。
优选热稳定剂中包括稀土稳定剂与CaSt稳定剂。
优选热稳定剂由稀土稳定剂与CaSt稳定剂组成。
优选增塑剂是邻苯二甲酸二辛脂。
优选阻燃抑烟剂是磷钼酸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奥凯高分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苏州奥凯高分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9594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