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屏蔽罩绝缘膜贴合方法及其使用的绝缘膜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1610192131.3 | 申请日: | 2016-03-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82441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15 |
发明(设计)人: | 葛杨波;孙习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维衡精密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5K9/00 | 分类号: | H05K9/00;B32B27/06;B32B7/06;B32B7/12;B32B27/36 |
代理公司: | 苏州翔远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51 | 代理人: | 王华 |
地址: | 201109 上海市闵***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屏蔽 绝缘 贴合 方法 及其 使用 膜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屏蔽罩绝缘膜贴合方法及其使用的绝缘膜结构,属于屏蔽罩制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屏蔽罩广泛应用于各类小型化无线接收、通讯电子产品中,例如手机、GPS定位仪。屏蔽罩是将元部件、电路、组合件、电缆或整个系统的干扰源包围起来的合金金属罩,用于屏蔽外接电磁波对罩内电路的影响,并防止内部干扰电磁场向外辐射,从而增强设备的可靠性及提高产品质量。高频电磁场的屏蔽罩一般选用塑性较好的铜、铝合金等弱磁导电材料,对磁体罩除了有隔磁性要求外,还对其安装及配合精度等方面有要求,需要合适的加工方法保证制件的尺寸及位置精度。当屏蔽罩厚度与电磁波的波长接近时,屏蔽效果最好,一般高频电磁场使用的屏蔽罩的厚度小于1毫米。目前,大部分磁屏蔽体采用标准的精密片状金属加工技术,通过剪切、穿孔、成形和焊接等方法进行加工。屏蔽罩成形属于特殊的盒体件拉延、切边工艺,由于制件板厚较薄,结构及尺寸精度要求较高,制件成形过程中容易出现起皱、拉裂和回弹等缺陷。
屏蔽罩在制作过程中需要粘贴绝缘膜,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屏蔽罩绝缘膜贴合方法及其使用的绝缘膜结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屏蔽罩绝缘膜贴合方法及其使用的绝缘膜结构。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绝缘膜结构,包括依次层叠的第一离型膜,绝缘膜和第二离型膜;所述绝缘膜上设有多个用以贴合到屏蔽罩上且与屏蔽罩的待贴合部位尺寸匹配的绝缘膜贴合块,该绝缘膜贴合块与所述绝缘膜之间具有切断线;所述绝缘膜朝向所述第一离型膜的一侧设有第一胶粘剂层,所述第二离型膜层朝向所述绝缘膜层的一侧设有第二胶粘剂层;所述第二胶粘剂层的粘性小于所述第一胶粘剂层的粘性,所述第一离型膜层没有粘性。
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第一离型膜的颜色为白色,所述绝缘膜的颜色为彩色。
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第二离型膜为透明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膜。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屏蔽罩绝缘膜贴合方法,包括一用于容纳屏蔽罩的夹具,该夹具上设有若干个屏蔽罩定位孔和夹具定位孔;贴合方法包括将屏蔽罩放置在所述屏蔽罩定位孔内,且屏蔽罩的待贴合绝缘膜的侧面朝外设置,然后将权利要求1~3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绝缘膜结构揭除第一离型膜后贴合在所述夹具上,接下来揭除第二离型膜,最后即可取出带有绝缘膜的屏蔽罩。
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贴合是在压合机上进行,将所述夹具以夹具定位孔对准所述压合机的定位治具放置在所述压合机的平台上,压合机的压合作用部件下压使揭除第一离型膜的绝缘膜结构贴合在夹具上。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和效果:
本发明同时对多个屏蔽罩进行贴绝缘膜操作,具有工作效率高的优点。
附图说明
附图1为绝缘膜结构俯视示意图。
附图2为绝缘膜结构剖视示意图。
以上附图中,1、第一离型膜;2、绝缘膜;3、第二离型膜;4、切断线;5、绝缘膜贴合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发明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发明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发明可实施的范畴。
实施例:一种屏蔽罩绝缘膜贴合方法及其使用的绝缘膜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维衡精密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海维衡精密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9213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