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酚酸类化合物在制备抗糖尿病足耐药菌感染药物中的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610188958.7 | 申请日: | 2016-03-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87271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18 |
发明(设计)人: | 孙平华;许文东;黎盛荣;郭练霞;马喧越;李诗瑶;郭嘉亮;袁诚;范吉林;郭家晶;林静 | 申请(专利权)人: | 暨南大学;广州白云山汉方现代药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K31/11 | 分类号: | A61K31/11;A61K31/192;A61K36/232;A61P31/04;A61P3/10;A61P17/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前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760 | 代理人: | 陈姗姗 |
地址: | 51000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酚酸类 化合物 制备 糖尿病足 耐药 感染 药物 中的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酚酸类化合物抗耐药菌,特别是抗糖尿病足耐药菌感染的用途,实验结果显示了本发明酚酸类物对于铜绿假单胞菌和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生物膜具有与阳性药物类似甚至更好的抑制效果,从而发挥其抑制抗铜绿假单胞菌和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效果,并可明显缩短糖尿病足耐药菌感染溃疡伤口的愈合时间,不仅可用于耐药菌感染,特别是糖尿病足耐药菌感染的治疗,还有助于避免抗生素耐药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药领域,具体涉及酚酸类化合物在制备抗耐药菌药物,特别是抗糖尿病足耐药细菌感染药物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微生物的耐药强度越来越高、耐药谱越来越广,耐药性形成的速度与抗菌素灭菌能力成比例上升。耐药性一旦产生,将会保持下去。抗生素的继续使用,只会为高耐药菌株继续提供选择压力,促进其复制、组构及共同享用耐药基因,导致多重耐药菌株的加快形成。目前,抗生素耐药性已经成为全球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我国每年因抗生素滥用导致800亿元医疗费用增长,同时致使8万病人因其不良反应死亡。因为,不论疾患轻重、手术大小,都在使用抗生素、并且倾向于高效价抗生素和经常大量盲目长时间联合用药、个别甚至在短期内用到4种以上的抗生素而导致新的耐药菌株不断出现。有专家预言,我国可能率先进入“后抗生素时代”,即回到抗生素发现之前的时代。
糖尿病患者足部并发症中的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会导致皮肤软组织破坏,造成外源细菌侵入,且高血糖、氧分压降低和营养不良等可共同引发组织水肿、酸积聚、高渗和低效无氧代谢,此类环境适合细菌生长,并阻碍了白细胞的功能,血管疾病也会造成抗生素运输受限,进一步造成细菌清除效率降低,提高了糖尿病足细菌感染,尤其是糖尿病足耐药细菌感染的治疗难度,严重的可导致局部软组织感染,甚至骨髓炎的形成。
我国拥有极其丰富的中药和天然药物资源,药用植物近万种,为新药发现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和来源。而且,用中成药替代抗生素进行抗菌、消炎,具有不良反应及副作用相对较小、不产生耐药性等优点。另一方面,世界医学界已有40年的时间里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新型抗生素诞生。因此,许多科研工作者不由自主地把目光集中在天然药材“抗生素”上。从传统中药资源中找到同样有抗菌消炎疗效的抗生素替代性产品,将能很好地解决抗生素耐药性这一世界难题。
近年来,细菌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QS)系统已成为研究新型抗耐药菌药物的重要靶标。QS是细菌细胞内或细胞间信号传递的一种方式,通过监控某些信号分子(又称自体诱导分子)如高丝氨酸内酯(acyl-homoserine lactone,AHL)的浓度,来控制并协调整个细菌群体行为,共同对周围环境刺激做出反应,极大增强了整个细菌群体的生存能力。
铜绿假单胞菌(P.aeruginosa)具有很强的在组织表面形成生物膜的能力,并且其QS系统研究得也最为透彻,因此铜绿假单胞菌被选做本项目研究的模式菌。铜绿假单胞菌是一种重要的条件致病菌,常常引起呼吸道感染、肺炎、泌尿道感染、糖尿病足感染等医院内感染,被认为是病人在医院期间发生感染的第三大致病菌,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与生命。铜绿假单胞菌高的内在抗药性与其群体感应系统密不可分,该QS系统控制着包括生物膜、外毒素、弹性蛋白酶、溶血素、绿脓菌素等几乎所有致病因子的表达。这些致病因子决定了铜绿假单胞菌对宿主的致病能力。其中,生物膜的形成和扩散是造成P.aeruginosa多重耐药的一个重要机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发布的一份权威调查报告指出,人类微生物感染有超过80%是通过细菌生物被膜(Biofilm,BF)介导的。BF作为一种细菌群体行为,其分化与发育与细菌群体感应密切相关。细菌群体感应系统完整的细菌可以形成发育和分化正常的、典型的能对抗杀菌剂的生物膜,而细菌群体感应系统残缺的的细菌则不能形成典型的生物膜,对抗生素的抵抗力显著下降,容易被冲洗掉,对抗菌剂敏感。通过猝灭控制细菌生物膜形成和病原菌毒力因子表达的QS系统,因不直接抑制细菌生长、不会对细菌产生选择性压力,将很有希望获得作用于新靶点、不会使细菌产生耐药性的群感抑制剂(QSinhibitors,QSI)。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暨南大学;广州白云山汉方现代药业有限公司,未经暨南大学;广州白云山汉方现代药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8895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