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堰塞体的加固结构及其施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186318.2 | 申请日: | 2016-03-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56019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16 |
发明(设计)人: | 金峰;周虎;刘宁;安雪晖;李顺 | 申请(专利权)人: | 清华大学 |
主分类号: | E02B7/06 | 分类号: | E02B7/06 |
代理公司: | 北京聿宏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372 | 代理人: | 张少辉,刘华联 |
地址: | 100084 北京市海淀区1***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堰塞体 加固 结构 及其 施工 方法 | ||
1.一种用于堰塞体的加固结构,包括:
沿堰塞体的第一待加固区的表面从上至下依次设置的多个第一胶结体,相邻的第一胶结体彼此接触而形成所述堰塞体的第一加固体;
其中,在所述第一加固体内构造有能分别与各层所述第一胶结体相连通的第一灌浆孔,
由多个第一胶结体构造而成的第一加固体的外形呈松塔形,
所述第一胶结体包括第一子胶结体和第二子胶结体,
其中,所述第一子胶结体和所述第二子胶结体相对所述第一灌浆孔的中心轴线呈对称式设置,
下层第一子胶结体的斜面和底面均低于上层第一子胶结体的斜面和底面,并且所述下层第一子胶结体具有与所述上层第一子胶结体相接触的重叠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堰塞体的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子胶结体和所述第二子胶结体均构造为从所述第一灌浆孔的中心轴线沿径向向外延伸的带状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堰塞体的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固结构还包括沿所述堰塞体的第二待加固区的表面从上至下依次设置的多层第二胶结体,相邻层的所述第二胶结体彼此接触而形成所述堰塞体的第二加固体,
其中,所述第一待加固区和所述第二待加固区呈并排式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堰塞体的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固结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堰塞体内的防渗体,
其中,所述防渗体位于所述第一加固体和所述第二加固体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堰塞体的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加固体内构造有能分别与各层所述第二胶结体相连通的第二灌浆孔。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堰塞体的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堰塞体的第三待加固区的表面构造有泄水流道,在所述泄水流道的底壁上设有多个间隔开的第三加固体,在所述堰塞体的紧邻所述泄水流道的侧壁的部位设有第四加固体。
7.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堰塞体的加固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第一注浆步骤,向堰塞体的第一待加固区的表层进行自流灌浆,以形成第一层第一胶结体;
钻孔步骤,待第一层第一胶结体硬化后,在第一层第一胶结体上钻取第一灌浆孔,并使得所述第一灌浆孔的底端穿过第一层第一胶结体的底端;
第二注浆步骤,向所述第一灌浆孔内进行自流灌浆,以形成第二层第一胶结体;
依次重复所述钻孔步骤和所述第二注浆步骤,自上而下逐层进行自流灌浆,以在所述堰塞体的对应所述第一待加固区的内部形成多层第一胶结体并使得相邻层的所述第一胶结体彼此接触而形成所述堰塞体的第一加固体,
由多个第一胶结体构造而成的第一加固体的外形呈松塔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自流灌浆的材料为自密实混凝土、自密实砂浆以及自密实净浆中的一种或多种。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灌浆孔的底端所在的平面低于第一层第一胶结体的底端所在的平面。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钻孔步骤之后且在所述第二注浆步骤之前,通过水泵或水枪对所述第一灌浆孔进行冲洗,以改变构成所述第一灌浆孔的孔壁的渗透系数,并根据所述渗透系数来选择相应的所述自流灌浆的材料。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注浆步骤中,通过调节所述自流灌浆的浆液的粘性和流动性来控制第二层所述第一胶结体的扩散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华大学,未经清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86318.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