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在生物医用材料表面上制备抗菌表面的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610183774.1 | 申请日: | 2016-03-2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01976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03 |
| 发明(设计)人: | 陈红;于谦;韦婷;占文俊;曹利敏;渠阳翠;胡昌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大学 |
| 主分类号: | C08J7/12 | 分类号: | C08J7/12;C08J7/14;C03C17/42;C08L83/04;C08L75/04 |
| 代理公司: | 南京纵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24 | 代理人: | 董建林 |
| 地址: | 2150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抗菌表面 制备 聚电解质多层膜 生物医用材料 基材 主客体相互作用 层层组装技术 环糊精衍生物 氨基化处理 金刚烷基团 表面固定 基材表面 聚电解质 抗菌性能 客体分子 氨基化 季铵盐 普适性 广谱 沉积 修饰 | ||
1.一种在生物医用材料表面上制备抗菌表面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聚电解质多层膜改性表面的制备:
将氨基化的基材浸泡在丙烯酸单体与1-丙烯酸金刚烷甲醇酯单体的共聚物的溶液中一段时间,然后再浸泡在聚丙烯胺溶液中一段时间,即在氨基化的基材表面得到一层丙烯酸-丙烯酸金刚烷甲醇酯共聚物/聚丙烯胺双分子层,重复浸泡若干次,即得到具有若干层丙烯酸-丙烯酸金刚烷甲醇酯共聚物/聚丙烯胺双分子层的聚电解质多层膜改性表面;
(2)聚电解质多层膜改性表面固定季铵盐抗菌分子:
将所得的具有聚电解质多层膜改性表面置于含有修饰了季铵盐的β-环糊精衍生物的溶液中进行反应,即得到固定有季铵盐抗菌分子的聚电解质多层膜改性表面。
2.一种在生物医用材料表面上制备抗菌表面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将作为基材的单晶硅片、玻璃片、镀金单晶硅片、聚二甲基硅氧烷膜片或聚氨酯膜片的表面进行氨基化处理;
(2)聚电解质多层膜改性表面的制备:
将氨基化的基材浸泡在丙烯酸单体与1-丙烯酸金刚烷甲醇酯单体的共聚物的溶液中一段时间,然后再浸泡在聚丙烯胺溶液中一段时间,即在氨基化的基材表面得到一层丙烯酸-丙烯酸金刚烷甲醇酯共聚物/聚丙烯胺双分子层,重复浸泡若干次,即得到具有若干层丙烯酸-丙烯酸金刚烷甲醇酯共聚物/聚丙烯胺双分子层的聚电解质多层膜改性表面;
(3)聚电解质多层膜改性表面固定季铵盐抗菌分子:
将所得的具有聚电解质多层膜改性表面置于含有修饰了季铵盐的β-环糊精衍生物的溶液中进行反应,即得到固定有季铵盐抗菌分子的聚电解质多层膜改性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季铵盐修饰的β-环糊精衍生物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制备7个叠氮基团修饰的β-环糊精;
(b)冰水浴下将碘甲烷缓慢加入碳酸钾和3-氨基丙炔的溶液中反应一段时间,反应结束后抽滤,固体用乙酸乙酯洗涤,再用乙醇溶解固体,过滤,通过旋蒸除去溶剂,重结晶,真空干燥,最终得到炔基化的季铵盐;
(c)将炔基化的季铵盐和叠氮化的β-环糊精加入催化剂溶液中进行点击反应,制得季铵盐修饰的β-环糊精。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a)中所述制备方法为:先将β-环糊精六号位的羟基进行溴取代或碘取代,然后用叠氮化钠进行叠氮化。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季铵盐修饰的β-环糊精衍生物的溶液为水溶液、磷酸盐缓冲溶液或其他可以溶解相应生物活性分子的溶液。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聚电解质的溶液为pH值为5.0的醋酸/醋酸钠缓冲溶液。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表面氨基化的单晶硅片或玻璃片的制备过程为:将单晶硅片或玻璃片置于3-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的甲苯溶液中反应一段时间,得到表面氨基化的单晶硅或玻璃基材。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表面氨基化的镀金单晶硅片的制备过程为:将镀金单晶硅片置于巯基乙胺盐酸盐的水溶液中反应一段时间,得到表面氨基化的镀金单晶硅基材。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表面氨基化的聚二甲基硅氧烷膜片的制备过程为:将聚二甲基硅氧烷膜片置于3-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水和乙醇的混合溶液中反应一段时间,得到表面氨基化的聚二甲基硅氧烷膜片;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表面氨基化的聚氨酯膜片的制备过程为:先将聚氨酯膜片置于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和三乙胺的甲苯的混合溶液中反应一段时间,再浸置于乙二胺的甲苯溶液中反应一段时间,得到表面氨基化的聚氨酯膜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大学,未经苏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83774.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