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含氰贫液净化处理综合利用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610180012.6 | 申请日: | 2016-03-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45549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08 |
发明(设计)人: | 王建政;孔令强;梁志伟;朱德兵;郭建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国大黄金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1/66 | 分类号: | C02F1/66;C02F1/72;C02F1/20;C02F101/18;C02F103/16 |
代理公司: | 烟台上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7234 | 代理人: | 蒲笃贤 |
地址: | 26400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含氰贫液 净化 处理 综合利用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含氰贫液高效净化处理综合利用的方法,属于黄金冶炼 废液、化工行业废气处理和环境保护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的黄金生产中主要采用氰化法提取金银。尽管氰化法提取金 银是一种既经济又有效的方法,但由于氰化法采用氰化物浸出提取金银,氰 化物又是一种剧毒的化学品,氰化浸出提金后产生的废液排放、治理需要投 入大量的治理费用,因而氰化浸出提金后的贫液即含氰贫液基本均返回系统 循环利用。虽然绝大部分的含氰贫液返回使用,但仍有部分含氰废液和洗液 以及含氰残渣需要废弃,目的是减少或消除循环利用过程中形成的杂质离子 对金银浸出以及置换带来的影响。为此这些物质在废弃前都必须经过处理, 使其达到排放标准后方可废弃,以免污染环境。
同时,在焙烧烟气制硫酸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低浓度废酸(稀酸), 以及烟气尾气,尾气的主要成分为SO2及SO3,目前,低浓度废酸(稀酸)主 要采取酸碱中和单独处理技术,烟气尾气主要采取电除雾技术,但无论是单 独处理废酸(稀酸)还是单独处理烟气尾气均面临成本高,综合利用价值低 的问题。
因而研究开发一种利用现有资源优势,能够同时解决含氰贫液综合回收 利用以及废酸(稀酸)、烟气尾气高效净化处理的技术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危废物综合利用的目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上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含氰贫液净化处理综 合利用的方法。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含氰贫液净化处理综合利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一级处理:将氰化提金工艺置换沉淀金银后所得的含氰贫液与焙烧制酸 工艺产生的废酸于储槽中混合,调整至pH=7~8,将所得混合液泵送至吸收塔 顶部,同时焙烧制酸工艺产生的制酸尾气进入吸收塔底部,气液两相逆流充 分接触反应,所述混合液的流量为5~10m3/h,所述制酸尾气的流量为180~ 220m3/h,反应后得到含有硫氰化亚铜沉淀的pH=7~8的浆料及尾气,所述尾 气达标排空,所述浆料经压滤得到含金、银、铜的滤饼;
2)后处理:将步骤1)中浆料压滤后所得滤液调整至pH=7~8得一级处理后 液;
3)二级处理:所述一级处理后液进入3个串联的搅拌反应槽,搅拌转速50~ 80r/min,向所述一级处理后液中添加焦亚硫酸钠100~200g/m3、FeSO43000~ 5000g/m3、H2O2300~500g/m3,空气吹脱风量80~100m3/h,反应结束后测定氰 根含量,氰根含量达到0.25~0.48mg/l后外排或返回生产系统循环使用。
进一步,步骤1)中所述含氰贫液的总氰含量为1400~2100mg/L,金含 量为0.015~0.03g/m3,银含量为0.06~0.10g/m3,铜含量为0.6~1.10g/L。
进一步,步骤1)中所述的制酸尾气中SO2与SO3的总体积分数为0.08~ 0.12%。
进一步,步骤1)所述的废酸中硫酸浓度为1~3wt%。
进一步,步骤3)中所述反应的反应时间为4~6小时。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工艺流程简捷,充分利用了烟气制酸产生的废尾气以及废酸 (稀酸)与氰化提金后的含氰贫液,通过两级处理技术进行脱氰,一级处理 技术为含氰贫液与废酸、制酸废气进行中和反应,二级处理技术为一级处理 后液通过添加焦亚硫酸钠+FeSO4+H2O2-空气氧化吹脱法进行脱氰,所得产物可 直接外排,大大减少了含氰贫液的治理费用;
2)经本发明的方法处理后的含氰贫液以及废气大大减少了对周围环境 的污染危害,达到了节能经济环保的目的,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下面对本发明所使用的原料来源进行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国大黄金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山东国大黄金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8001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