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转向柱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10179088.7 | 申请日: | 2016-03-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6004983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17 |
发明(设计)人: | 上坂阳太;足立拓也 | 申请(专利权)人: | 富士机工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2D1/19 | 分类号: | B62D1/19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43 | 代理人: | 金成哲,王莉莉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转向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能够进行伸缩操作、并且在碰撞事故的二次碰撞时,由于冲击载荷,使得内柱和转向轴一起收缩来吸收冲击能量的转向柱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这种转向柱装置,在专利文献1(WO2012/000593A1)所记载的第一现有例的转向柱装置101中,如图1所示,具备:固定于车体侧的外柱103;配设为在外柱103内沿车辆前后方向能够移动的内柱104;以及将内柱104紧固于外柱103的紧固部件105。内柱104通过使设置于内柱104上的限制部件173与设置于紧固部件105的操作轴151上的锁定部件153抵接,来规定移动范围(伸缩位置调整范围)。限制部件173设定为,当对限制部件173施加了设定值以上的载荷时因与锁定部件153卡合的锁定板154而断裂。由于限制部件173断裂,内柱104能够超过伸缩的移动范围而向前方移动。
并且,专利文献2(JP2005-001517A)所记载的第二现有例的转向柱装置201中,如图2所示,限制部件273与紧固部件205的操作杆25连接,配设为相对于内柱204能够出没。限制部件273在紧固部件205将外柱203紧固于内柱204的锁定状态下保持于从内柱204离开的位置,且在紧固部件205是锁定解除状态下向限制内柱204的移动范围的位置位移。
发明内容
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示的第一现有例的转向柱装置101的限制部件173那样的结构中,在内柱104收缩的中途,使限制部件173断裂,因而有在吸收冲击能量的中途冲击吸收载荷瞬间增大的问题。
并且,通过成为专利文献2所示的第二现有例的转向柱装置201的限制部件273那样的结构,能够消除专利文献1所面临的问题。然而,在专利文献2那样的结构中,由于在限制部件273限制内柱204的移动范围的锁定解除状态下,操作杆251a未被固定,所以有限制部件273的位置不稳定的问题。另外,在专利文献2那样的结构中,在当进行内柱204的位置调整时内柱204抵接于限制部件273的情况下,有在可动式的限制部件273中无法完全承接抵接时的载荷的担忧。
因此,本申请考虑上述事情,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转向柱装置,能够更加可靠地进行内柱的位置限制,并且在吸收冲击能量的中途冲击吸收载荷不会增大。
本发明的方案的转向柱装置,具备:外柱,具有筒形状且沿车辆前后方向配设;内柱,其具有筒形状且能够沿筒轴方向移动地插入外柱内;锁定装置,其具有操作杆,该操作杆能够向将内柱紧固于外柱的锁定位置和能够沿外柱的筒轴方向调节内柱的解除位置进行操作;限制部件,其从外柱的外周面侧贯通外柱的筒壁,配设为保持在能够与内柱卡合的限制位置,且能够从限制位置脱离;辅助限制部件,其与限制部件卡合,保持于将限制部件保持于限制位置的保持位置;以及结合装置,其在锁定装置位于锁定位置时,将辅助限制部件结合于内柱,在对内柱沿筒轴方向施加了设定值以上的载荷时,辅助限制部件和内柱一起移动,其与限制部件的卡合解除,从而限制部件从能够与内柱卡合的限制位置脱离。
由于限制部件被辅助限制部件保持于能够与内柱卡合的限制位置,所以能够可靠地进行内柱的位置限制,并且在锁定装置位于锁定位置的状态下,当对内柱沿筒轴方向施加了设定值以上的载荷时,辅助限制部件和内柱一起移动而与限制部件的卡合解除,从而限制部件从限制位置脱离。由此,内柱能够超过伸缩的移动范围地向车辆前方侧移动,并且在吸收冲击能量的中途冲击吸收载荷不会增大,从而能够进行稳定的冲击吸收。
限制部件也可以从下方朝向上方贯通外柱的上述筒壁地配设。
由于限制部件从下方朝向上方贯通筒壁地配设,从而当辅助限制部件从保持位置脱离时,限制部件因重力落下,从限制位置脱离,因而能够简化限制装置。
转向柱装置也可以还具备施力机构,该施力机构从限制位置侧朝向脱离位置侧对限制部件进行施力。
从限制位置侧向脱离位置侧对限制部件进行施力,从而当辅助限制部件从保持位置脱离时,限制部件因施力部件的作用力从限制位置脱离,因而能够利用比较简单的限制装置的结构来更加可靠地使限制部件向脱离位置移动。
辅助限制部件也可以是冲击吸收部件,其由线条材料构成,并利用上述锁定机构的操作轴而折回,且向车辆前方延伸配置,将一端经由上述结合机构固定于上述内柱,该情况下,限制部件由冲击吸收部件的另一端侧端部保持于上述限制位置。
由于辅助限制部件设定为冲击吸收部件的另一端侧端部,从而能够简化限制装置的结构,并且能够吸收冲击能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富士机工株式会社,未经富士机工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7908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