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悬挂点焊机循环水冷却系统的控制装置及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171970.7 | 申请日: | 2016-03-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72999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3-16 |
发明(设计)人: | 汪江;陈海波;盛伦旺 | 申请(专利权)人: |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K37/00 | 分类号: | B23K37/00 |
代理公司: | 芜湖安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34107 | 代理人: | 张巧婵 |
地址: | 241009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悬挂 点焊 循环 水冷 系统 控制 装置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焊装生产线上使用的悬挂点焊机的冷却技术,具体涉及一种悬挂点焊机循环水冷却系统的控制装置及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现阶段汽车制造焊装生产线广泛使用工频悬挂点焊机设备用于汽车白车身结构件进行点焊。在悬挂点焊机设备使用过程中需采用循环水进行冷却,来降低设备主要元器件变压器、可控硅、焊钳、二次电缆的温度,通过循环水的流动带走元器件的热量,降低设备元器件的温度,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避免设备过热造成损坏及给人体带来的伤害。
目前工频悬挂点焊机结构配置主机及控制器采用循环水冷却,冷却回路中安装配置有水流指示仪,可明显、直观确认主机工作时,冷却循环水回路是否工作正常,进、出水阀门是否打开。同时设有超温保护装置,一旦因故(或循环水未开)温度超限,主机可自动停止工作。
但当前悬挂点焊机存在的缺点是:当操作员工在没有打开循环水开关时也可进行正常操作,在没有循环冷却水条件下,设备得不到冷却,直到设备温度上升到设定的报警值时(85℃左右),设备本身温控保护才自动停止工作,设备在一定时间休息后待温度冷却降下来才可继续工作。因此循环水未开启将会影响生产,设备故障恢复时间较长,设备的过高温度也会给人、设备本身带来伤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设备正常操作使用时,能确保循环冷却水打开,给设备提供可靠保护的悬挂点焊机循环水冷却系统的控制装置及控制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该种悬挂点焊机循环水冷却系统控制装置,包括安装在所述悬挂点焊机上的拉杆和限位开关,所述限位开关的触点串联到悬挂点焊机二次保护控制回路中;所述拉杆一端设有和循环水冷却系统的进水管所设进水阀的开关连接的第一连动杆,所述拉杆另一端设有和循环水冷却系统的回水管所设回水阀的开关连接的第二连动杆。
所述限位开关的触点和悬挂点焊机二次保护控制回路中的温度继电器的触点串联。
所述拉杆为横杆和竖杆连接构成的T型结构。
所述第一连动杆及第二连动杆分别连接在横杆的两端上。
所述限位开关设于所述横杆的下方。
所述进水阀及回水阀均为球阀。
该种悬挂点焊机循环水冷却系统的控制方法,利用上述的悬挂点焊机循环水冷却系统的控制装置来实现,具体为:
悬挂点焊机不工作时,循环水处于关闭状态,限位开关为常开,悬挂点焊机二次保护控制回路断开;
当悬挂点焊机需工作时,人工操纵拉杆,拉杆压合限位开关,限位开关转变为常闭,悬挂点焊机二次保护控制回路接通;同时拉杆控制第一连动杆及第二连动杆,进水阀和回水阀打开,循环水冷却系统处于打开状态,实现悬挂点焊机的冷却。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该悬挂点焊机循环水冷却系统的控制装置及控制方法,利用限位开关,当悬挂点焊机不工作时,循环水处于关闭状态,拉杆与限位开关脱离,限位开关触点为常开;当悬挂点焊机需工作时,人工操纵拉杆,拉杆压合限位,限位触点开关转变为常闭,悬点设备控制回路接通,为设备使用做好准备条件,同时拉杆带动第一连动杆及第二连动杆运动,循环水处于打开状态,能够实现冷却;该装置结构紧凑,使用器件普通、成本低,使用维护方便。
附图说明
下面对本发明说明书各幅附图表达的内容及图中的标记作简要说明:
图1为本发明悬挂点焊机循环水冷却系统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悬挂点焊机循环水冷却系统控制装置的限位开关和二次保护控制回路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上述图中的标记均为:
1、进水管,2、回水管,3、进水阀,4、回水阀,5、限位开关,6、拉杆,7、第一连动杆,8、第二连动杆,9、温度继电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最优实施例的描述,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及图2所示,该种悬挂点焊机循环水冷却系统控制装置,包括安装在悬挂点焊机上的拉杆6和限位开关5,限位开关5的触点串联到悬挂点焊机的二次保护控制回路中;拉杆6一端设有和循环水冷却系统的进水管1上所设进水阀3的开关连接的第一连动杆7,拉杆6另一端设有和循环水冷却系统的回水管2上所设回水阀4的开关连接的第二连动杆8。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7197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