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装配式建筑钢筋连接用全灌浆套筒有效
申请号: | 201610166221.5 | 申请日: | 2016-03-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56289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22 |
发明(设计)人: | 李敏勇;甘立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怀化市港翔管桩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C5/18 | 分类号: | E04C5/1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18116 湖***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灌浆 套筒 锥台 中间盘 装配式建筑 钢筋连接 偏心接头 预制构件 安装过程 环形凹槽 偏差问题 偏心设置 施工过程 套筒连接 外侧设置 穿透的 灌浆孔 排浆孔 偏心距 吊装 内锥 丝套 锥段 卡片 密封 配合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装配式建筑钢筋连接用全灌浆套筒,其中全灌浆套筒包括两侧的第一灌浆套筒、第二灌浆套筒以及将两个灌浆套筒连接起来的偏心接头,在第一灌浆套筒的一端设有一个环形凹槽、第一密封卡片和灌浆孔;在第一灌浆套筒的另一端设有一个内锥,在内锥段对应的第一灌浆套筒外侧设置有丝套;偏心接头包括中间盘和位于中间盘两侧的并彼此偏心设置的第一锥台和第二锥台,第一锥台的中心部位设置一穿透的排浆孔;所述第二灌浆套筒的结构与第一灌浆套筒的结构相同且与第二锥台进行配合。中间盘中的两个锥台之间具有偏心距,解决了预制构件在吊装安装过程中出现的偏差问题,使得施工过程变得简单易行。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构筑物的预制混凝土构件连接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预制混凝土结构中横向钢筋套筒灌浆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采用工业化技术建造,其主要结构件在工厂预制生产,到现场后将这些预制的混凝土构件安装并连接成为整体,这样的工业生产方式大幅减少了建筑施工现场的湿作业量,显著提高了施工速度,减少了环境污染和物料消耗,已成为我国建筑业发展的新方向。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钢筋连接是影响结构安全关键,钢筋的连接施工技术对施工质量和安装效率也有较大的影响,保证质量、提高工效是建筑工业化不断追求的目标。国家行业标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1对预制结构中采用的钢筋连接方法进行了有关规定,其中套筒灌浆连接是关键节点主要采用的方法,可应用于框架柱、剪力墙、预制连梁水平受力钢筋后浇段及框架节点处的钢筋连接。国家行业标准JG/T398《钢筋连接用灌浆套筒》提出了灌浆套筒的有关技术要求,有关地方标准还规定了预制混凝土构件中灌浆套筒和灌浆套筒连接钢筋的位置偏差,JGJ/T398标准规定灌浆套筒内径最小值刚好包容钢筋与灌浆套筒的位置误差,当竖向安装的预制构件(柱、墙)中的灌浆套筒和连接钢筋的位置满足规定的尺寸精度时,才能保证预制柱、剪力墙的连接主筋顺利插入被连接构件上的灌浆套筒内。
但是,装配式框架结构的还会遇到水平钢筋连接,例如预制连梁钢筋在后浇段内的连接、预制柱与叠合梁在装配整体1式框架节点内的钢筋连接,这种位置的钢筋连接与竖向安装的预制构件的钢筋连接有所不同。预制梁构件在安装时,是从上向下吊放到支撑构件的位置,构件就位时要将两预制构件的水平和高低位置控制在2mm~3mm的范围内是极其困难的,另外预制构件的外形尺寸和构件上的连接钢筋的位置也都存在偏差,因此,一对预制构件就位后,其水平对接钢筋的轴线最大偏差通常会超过竖向预制构件的连接钢筋的偏差,使用两端都能容纳一定的钢筋轴线偏差的全灌浆套筒连接是国际上普遍接受的方法,但是全灌浆套筒连接又带来新的问题。首先,是带来了接头区域混凝土浇筑困难和密实性的问题。梁用全灌浆腔套筒的内腔尺寸比标准规定的竖向连接用灌浆套筒最小内径尺寸大一些,才能较好地满足水平钢筋连接的需要。而增大套筒内腔直径,必然要增加套筒外径,套筒外径加大后,由于接头在同一截面布置,平行排列的灌浆套筒之间的间隙相比被连接钢筋之间的间隙要小很多,而按我国钢筋的肋形设计的全灌浆套筒总长度达16~20倍钢筋直径d,如32mm钢筋全灌浆套筒的长度可能达到640mm,在长达640mm范围内相邻的套筒之间的缝隙较小时,该区域混凝土浇筑难度加大,甚至造成该区域混凝土浇筑困难,浇筑后混凝土的密实性隐患增加。其次,采用全灌浆套筒需要的安装作业空间较大,在预制结构现浇区域空间较小处,全灌浆套筒难以应用。例如,在预制柱与叠合梁的装配整体式框架节点处,有时钢筋交叉密集,全部采用钢筋锚固连接不能保证混凝土的浇筑质量,因此该区域的钢筋会采用套筒灌浆连接,现有一体结构的全灌浆套筒使用时要先安装在一端梁的纵筋上,构件就位后再将套筒沿轴向移动0.5倍套筒长度,套到另一端构件的连接钢筋上,这样至少需要1.5倍套筒长度的操作空间,如果柱子的截面尺寸小于1.5倍套筒长度,其节点空间不足,全灌浆套筒就难以应用。同样的原因,一体结构的全灌浆套筒应用在预制连梁水平受力钢筋后浇段时,该现浇带最短长度也至少为1.5倍灌浆套筒长度,为此,使用的模板和模板工程、浇筑混凝土的工作量也比较大,增加了现场施工成本。这些问题都会限制我国装配式框架结构的应用或技术发展。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怀化市港翔管桩有限公司,未经怀化市港翔管桩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6622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