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光纤光栅位移传感器在审
申请号: | 201610165836.6 | 申请日: | 2016-03-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51186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08 |
发明(设计)人: | 孙丽;苏中新;刘海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沈阳建筑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B11/02 | 分类号: | G01B11/02 |
代理公司: | 沈阳圣群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21221 | 代理人: | 王宪忠 |
地址: | 110168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光纤 光栅 位移 传感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传感器,尤其涉及一种光纤光栅位移传感器,属于光纤传 感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位移是结构变形和破坏的外在反映,过大的位移不仅影响结构 的正常使用,还会引起附加应力降低结构承载能力。位移作为结构损伤监测的 基本测量项目,是多种物理量测量的基础(如:压力、应变、加速度、流量等)。 传统的位移监测技术主要有电感测量法、电容式测量法、光电测量法以及超声 波等测量法,电类监测技术具有易受电磁辐射干扰、稳定性差、不易于工程结 构位移长期监测的特点。因此,亟待研发灵敏度高、抗电磁干扰、便于测量精 度调节等特点的位移传感器广泛应用于工程结构长期健康监测领域。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针对上述问题提出来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易于加 工制造,性能稳定、可靠、灵敏度高、抗电磁干扰、便于测量精度调节,且造 价低廉的一种光纤光栅位移传感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光纤光栅位移传感器,包括光纤光栅、光纤松套管以及矩形的金属外 壳体,其在于金属外壳体内的下部适配位置设有带通孔的支杆,水平设置的位 移探杆,其一端穿过支杆的通孔,另一端穿过并探出相邻的金属外壳体侧壁, 设于位移探杆中部,且位于在金属外壳体内的限位块通过螺丝与锰钢梁的一端 相连接,该锰钢梁的另一端搭接在楔形块的斜面一端的适配位置上,该楔形块 的另一端固定于金属外壳体的侧壁上,两个光纤光栅对称设于所述的锰钢梁适 配位置的上下面上。
所述的支杆与限位块之间的位移探杆上还套装弹簧。
所述的两个光纤光栅的尾纤上均套装有光纤松套管。
由于采用上述结构,使得本发明具有下列优点和效果:
1.测量精度可以调节。
由于本发明位移传感器的锰钢梁是使用螺丝固定在限位块的侧面,方便拆 卸,因此可以做一些长度宽度相同,不同厚度的锰钢梁,在不同的工程中为了 满足不同的精度要求对该位移传感器的锰钢梁进行替换。
2.稳定性好,制作成本低。
本发明位移传感器制作简单,造价低廉。由于本发明位移传感器大部分固 定方式采用螺丝固定,方便拆卸,随时能够对磨损的部件进行更换,因此稳定 性得到了很大地提高。
3.适用范围广
通过对金属外壳体的改进,实现粘贴,焊接,螺纹连接等不同安装方法, 便于施工现场位移传感器的架设,有利于复杂结构位移的测量。
本发明位移传感器结构简单,体积小,测量精度高、可靠,稳定性好,具 有温度自补偿功能,且易于加工制造,灵敏度高、抗电磁干扰、便于测量精度 调节,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种光纤光栅位移传感器主视结构的剖视示意图。
图中:楔形块1,锰钢梁2,光纤光栅3,位移探杆4,限位块5,弹簧6, 支杆7,尾纤8,金属外壳体9。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不受具体的实施例所限制,以权利要求书为准。另外,以不违背本发明技术方 案的前提下,对本发明所作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容易实现的任何改动或改变 都将落入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实施例1
图1所示本发明的一种光纤光栅位移传感器,包括:光纤光栅、光纤松套 管以及矩形的金属外壳体,其金属外壳体9内的下部适配位置设有带通孔的支 杆7,水平设置的位移探杆4,其一端穿过支杆7的通孔,另一端穿过并探出 相邻的金属外壳体9侧壁,设于位移探杆4中部,且位于在金属外壳体9内的 限位块5通过螺丝与锰钢梁2的一端相连接,该锰钢梁2的另一端搭接在楔形 块1的斜面一端的适配位置上,该楔形块1的另一端固定于金属外壳体9的侧 壁上,两个光纤光栅3对称设于所述的锰钢梁2适配位置的上下面上,该两个 光纤光栅3的尾纤8穿过金属外壳体9的预留孔,两个光纤光栅3的尾纤8 上均套装有光纤松套管,所述的预留孔位于金属外壳体9的上下两侧的中部适 配位置。所述的支杆7与限位块5之间的位移探杆4上套装弹簧6。
本发明的一种光纤光栅位移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沈阳建筑大学,未经沈阳建筑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6583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