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杏子热风干燥工艺有效
| 申请号: | 201610163476.6 | 申请日: | 2016-03-22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67135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22 |
| 发明(设计)人: | 王庆惠;李忠新;阿布里孜;田翔;杨莉玲;边芬艳;刘奎;刘佳;杨忠强;崔宽波;朱占江;沈晓贺;马文强;闫圣坤;买合木江;班婷;祝兆帅;毛吾兰;王冰 | 申请(专利权)人: | 新疆农业科学院农业机械化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A23B7/02 | 分类号: | A23B7/02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知法苑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6 | 代理人: | 常玉明;张兰海 |
| 地址: | 830091 新疆维吾*** | 国省代码: | 新疆;6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杏子 热风 干燥 工艺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杏子热风干燥工艺,包括以下步骤:(1)催熟,(2)升温,(3)发软,(4)定色,(5)升温干燥,(6)降温干燥,(7)匀潮;本发明的杏子热风干燥工艺步骤简单,可操作性强,干燥时间短,适合于产业化生产要求,得到的杏干色泽均匀、香味浓厚、收缩均匀、具有一定的弹性及咀嚼度、酸甜适口,极大提升了杏干的商品性,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果蔬加工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杏子热风干燥工艺。
背景技术
杏原产于中国,在中国已有3000多年的栽培史。杏是维生素B17含量最丰富的果品,也是药食同源常见的果品之一,深受人们喜爱。杏子收获期基本集中在每年的6月下旬至7月中旬,杏果皮娇嫩极易损伤,在常温下一般只能存放7天左右,大批量鲜杏集中上市,给销售带来极大的困难。虽然人们围绕杏产业已开展多方面的产品加工,如杏脯、杏酱、杏汁等,但由于杏子收获期短,难于存放,生产加工专用设备季节性强,使得杏加工企业接连停产。人们通过多年的实践得出:制干是杏产后加工的唯一出路。鲜杏制干不仅可保存原有医药功能,抑制微生物滋生,延长后续深加工的生产周期,同时也便于包装、运输和贮藏,延长杏制品的货架期。
目前杏子干燥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传统的自然晾晒方法,这种方法具有干燥时间长、受天气影响大、干燥过程与品质难以控制、产品卫生条件难以保证等缺陷;二是采用焦亚硫酸钠熏蒸后再晾晒的方法,这种方法可将自然晾晒的干燥时间缩短一半,而且干燥后杏子色泽鲜亮,有效解决贮藏过程中杏干易生虫的问题。但熏制会使焦亚硫酸钠中的铅、砷等重金属有毒物质附着在食品中,同时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对人类以及周围空气造成伤害;三是热风干燥方法,虽然也采用分段式变温变湿干燥工艺,但干燥时间一般在75~80h,干燥时间较长,且加工干燥工艺制定粗放,工艺的适应性差,严重的影响了杏干的商品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干燥时间长,干燥后杏子褐变严重,收缩不均匀,咀嚼性差,影响商品价值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工艺步骤简单,可操作性强,适合产业化生产的杏子热风干燥工艺。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一种杏子热风干燥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1)催熟:去除表面损伤或呈青色的杏子均匀单层的摆放在托盘上后放入干燥室内,控制干燥室内干球温度在40~45℃,湿球温度在25~30℃,干燥6~20h;由于杏子放入干燥室内成熟度不一致,升高杏子温度,加速杏子后熟进程,从而使得要干燥的杏子成熟度尽可能一致,达到干燥均匀的目的。
(2)升温:提高干燥室内的温度,将干燥室内干球温度控制在45~50℃,湿球温度在27~30℃,干燥10~22h;缓慢升高干燥室内的温度,促使杏子内部温度升高,避免干燥温度过高杏子表面结壳现象发生,从而降低干燥速度。
(3)发软:逐步提高干燥室内的温度,将干燥室内干球温度控制在50~55℃,湿球温度在27~30℃,干燥10~20h;发软以使杏子各部分水分保持一致,有利于后续干燥的进行。
(4)定色:进一步提高干燥室内的温度,将干燥室内干球温度控制在55~60℃,湿球温度在28~32℃,干燥10~18h;定色就是让杏子在脱水的过程中尽可能保持杏子原有的颜色。
(5)升温干燥:再一步提高干燥室内的温度,将干燥室内干球温度控制在60~62℃,湿球温度在29~30℃,干燥8~15h;提高干燥室内的温度,加速杏子干燥的进程。
(6)降温干燥:降低干燥室内的温度,将干燥室内干球温度控制在50~55℃,湿球温度在28~30℃,干燥4~6h;降低干燥温度,进一步去除杏子内部的水分,使杏子水分含量基本达到安全贮藏的要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新疆农业科学院农业机械化研究所,未经新疆农业科学院农业机械化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6347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