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尾气处理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610162202.5 | 申请日: | 2016-03-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88574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22 |
发明(设计)人: | 李启仁;曹文波;明永刚;舒志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未名生物环保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50/00 | 分类号: | B01D50/00 |
代理公司: | 合肥市长远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19 | 代理人: | 程笃庆;黄乐瑜 |
地址: | 238000 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尾气 处理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尾气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尾气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通过热解气化的方式来处理城市生活垃圾是一种快速高效的垃圾处理方 法。但由于垃圾的成分复杂,尾气中含有大量的固体颗粒。如果直接排放到空 气中,会对空气造成污染。
现有技术中,通过将尾气直接通入水中,或通过喷淋的方式使尾气中的固 体颗粒沾水,从而将其从空气中分离出来。直接将尾气通入水中,会形成较大 的气泡,气泡内的部分尾气中含有的固体颗粒无法与水接触,难以将其从尾气 中分离出来,当气泡浮到水面爆炸后,又回到尾气中,因此效果有限。通过喷 淋的方式对尾气进行水洗,由于对喷淋用水量的要求比较大。通过喷淋的方式 对尾气中的固体颗粒进行过滤,会浪费大量的水资源,且过滤效果差。
如何提高尾气的过滤效果是本技术领域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发明内容
基于背景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尾气处理装置。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尾气处理装置,包括支架、冷却箱、水泵、进气箱、排 气箱和过滤管;
冷却箱安装在支架上,进气箱和排气箱位于冷却箱相对的两侧;冷却箱上 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多根过滤管穿过冷却箱,且过滤管的外周与冷却箱的内 壁配合形成冷却腔;
各过滤管的第一端均与进气箱连通,第二端均与排气箱连通。
优选的,还包括水泵、散热池;第一水管的第一端与进水口连接,第二端 与散热池连通,水泵安装在第一水管上;第二水管的第一端与散热池连通,第 二端与出水口连接。
优选的,进水口位于冷却箱的底板上,出水口位于冷却箱的顶板上。
优选的,排气箱的底部设有锥形腔,锥形腔的底部设有排污口,锥形腔的 侧壁上设有溢流口。
优选的,还包括回流箱、回流泵和喷头,回流箱安装在锥形腔的下方,且 回流箱通过管道与锥形腔连通,管道连接锥形腔的一端位于溢流口处,喷头安 装在进气箱内,且喷头通过管道与回流箱连通;进气箱的底部设有可关闭的排 污口,喷头通过管道与回流箱连通;回流泵安装在连接回流箱与喷头的管道上。
优选的,所述的过滤管倾斜设置,且过滤管的第一端端口的高度大于第二 端端口的高度。
优选的,过滤管为直径为8-20mm的铜管或铝管。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公开的一种尾气处理装置,通过设置穿过冷却箱的过滤管,并使冷 却箱和过滤管的外周围成冷却腔,冷却腔串连在冷却回路上。焚烧炉的尾气从 过滤管中通过,由于焚烧炉的尾气中含有大量的气态水,且温度较高,当尾气 从过滤管中通过时,气态水遇到温度较低的过滤管时,就会进行液化在过滤管 中形成水珠。尾气中的固体颗粒在与过滤管中的水珠接触后会变湿并进入到水 珠中。随着液化现象的不断进行,过滤管内壁上的水会越积越多并形成水流流 入到排气箱。由于尾气中的固体颗粒混入水中,能够随着水流进入到排气箱, 从而达到冷却过滤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 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如图1所示,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包括支架1、冷却箱2、水泵6、 进气箱3、排气箱4、过滤管5、水泵6、散热池7、回流箱9、回流泵10和喷 头11;
冷却箱2安装在支架1上,进气箱3和排气箱4位于冷却箱2相对的两侧; 冷却箱2上设有进水口21和出水口22,多根过滤管5穿过冷却箱2,且过滤管 5的外周与冷却箱2的内壁配合形成冷却腔;具体实施时,所述的过滤管5倾斜 设置,且过滤管5的第一端端口的高度大于第二端端口的高度。如此,可使得 过滤管中液化产生的水在流入到排气箱4中。具体实施时,过滤管5为直径为 8-20mm的铜管或铝管。如此,可保证过滤管5的导热效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未名生物环保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未名生物环保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6220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