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邻苯二甲腈树脂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使用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161109.2 | 申请日: | 2016-03-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94033B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07 |
发明(设计)人: | 孙宝岗;史汉桥;刘千;赵伟栋;张毅 | 申请(专利权)人: | 航天材料及工艺研究所;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8G73/06 | 分类号: | C08G73/06;B29C70/48 |
代理公司: | 中国航天科技专利中心11009 | 代理人: | 张丽娜 |
地址: | 100076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二甲 树脂 组合 及其 制备 方法 使用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适用于树脂传递模塑(RTM)工艺且Tg大于530℃邻苯二甲腈树脂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使用方法,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在工作温度(140~170℃)下具有较低的粘度(低于800mPa·s)和较长(大于3h)的RTM工艺窗口,且玻璃化转变温度(Tg)大于530℃的邻苯二甲腈树脂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使用方法。该邻苯二甲腈树脂组合物可应用于耐高温邻苯二甲腈树脂基复合材料的RTM成型,适用于耐热等级很高的树脂基结构复合材料复杂构件,特别是异形件的制备。
背景技术
自上个世纪80年代起,邻苯二甲腈树脂开始受到关注,美国NASA下属海军实验室(NRL)在该领域开展了大量的基础及应用研究。
邻苯二甲腈树脂通过酚羟基和硝基的亲电取代反应,引入邻苯二甲腈基团(如式1所示),并以氰基为反应基团,固化形成芳杂环结构,且固化过程没有小分子释放,是一类新型的热固性耐高温树脂。
NRL的研究表明其长期耐热温度可以高达350℃,甚至450℃仍没有明确的玻璃化转变温度。该树脂体系还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NRL研究表明邻苯二甲腈树脂/碳纤维复合材料与传统应用典型聚酰亚胺树脂PMR-15/碳纤维复合材料相当,甚至略优。同时,邻苯二甲腈树脂具有很高的热分解温度和高温残重率,5%失重温度Td5为500℃,900℃残重率超过70%,1000℃仍有50%以上的残重率,具有作为烧蚀材料的潜力。此外,邻苯二甲腈树脂还具有低吸水率,阻燃性能优异等特点。但是,邻苯二甲腈树脂体系也存在一些不足,单体的熔点普遍较高,导致树脂体系的熔融温度较高,加工窗口较窄,无法满足RTM成型工艺的要求。
目前,国内针对邻苯二甲腈树脂体系的研究较少。中国科学院化学所、四川大学、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及大连理工大学进行了相关研究,但是所报道的邻苯二甲腈树脂体系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仅有460℃左右,且操作工艺窗口时间小于2h,不适用于RTM成型工艺。
综上所述,国内外现有的邻苯二甲腈树脂组合物难以同时满足适用于RTM成型工艺和玻璃化转变温度500℃以上的要求,不适用于耐温等级很高的树脂基复合材料复杂构件,特别是异性件的制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一种邻苯二甲腈树脂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使用方法,该组合物能够适用于RTM工艺且Tg大于530℃。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一种邻苯二甲腈树脂组合物,该组合物包括A组分、B组分和C组分,A组分、B组分、C组分的质量比为100:2~30:0.05~10;其中A组分为邻位双邻苯二甲腈、间位双邻苯二甲腈、不对称双邻苯二甲腈中的一种或其组合;B组分为固化促进剂;C组分为浸润稀释剂。
A组分、B组分、C组分的质量比优选为100:3~10:0.5~2。
所述的固化促进剂为邻炔基苯胺、间炔基苯胺、对炔基苯胺中的一种或其组合。
所述的浸润稀释剂为丙烯酸脂类浸润稀释剂。
一种邻苯二甲腈树脂组合物的制备方法,步骤为:将A组分加热到100~170℃,待A组分熔化后,加入B组分和C组分,并搅拌均匀,得到邻苯二甲腈树脂组合物。
上述加热温度优选为140~160℃。
一种邻苯二甲腈树脂组合物的使用方法,步骤如下:
(1)将邻苯二甲腈树脂组合物在100~170℃下,抽真空脱除气泡;
(2)采用RTM高温注射机在140~170℃下,将步骤(1)得到的经过抽真空脱除气泡后的邻苯二甲腈树脂组合物注入RTM模具中,然后加热到300~400℃固化。
步骤(1)中的温度优选为140~160℃。
步骤(2)中RTM高温注射机的注射温度优选为150~160℃,固化时间为3-5h。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邻苯二甲腈树脂组合物具有如下优点:
(1)本发明的邻苯二甲腈树脂组合物固化后耐温等级高,Tg大于530℃,Td5大于550℃,优于现有技术,现有的邻苯二甲腈树脂组合物固化后Tg约460℃,Td5为500℃,不满足耐高温复合材料树脂基体短时耐温500℃以上的要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航天材料及工艺研究所;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未经航天材料及工艺研究所;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6110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