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轻型房屋结构的装配式楼板及其连接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610156036.8 | 申请日: | 2016-03-1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96737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14 |
| 发明(设计)人: | 叶茂;陈祥祥;刘爱荣;吴玖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大学 |
| 主分类号: | E04B5/02 | 分类号: | E04B5/02 |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识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30 | 代理人: | 赵永强 |
| 地址: | 510006 广东省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轻型 房屋结构 装配式 楼板 及其 连接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轻型房屋结构的装配式楼板及其连接方法,装配式楼板由多块纵向侧表面粘贴有橡胶垫的预制楼板通过预应力钢绞线锚固连接而成。一种轻型房屋结构的装配式楼板连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预应力钢绞线的张拉端从第一块预制楼板的第一个预留孔道开始间隔插入;将预应力钢绞线的张拉端从第二块预制楼板的第二个预留孔道开始间隔插入;将从第一块预制楼板中穿出的预应力钢绞线对应穿入第二块预制楼板,将从第二块预制楼板中穿出的预应力钢绞线对应穿入下一块预制楼板,将锚固环套在预应力钢绞线上,采用千斤顶张拉,再用楔形夹片夹紧;重复上述步骤,直至所有预制楼板拼装完毕。本发明能保证结构整体性、连接方式简单快捷且防漏性能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楼板结构设计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轻型房屋结构的装配式楼板及其连接方法。
背景技术
在现有的房屋建造技术中,轻型房屋结构的楼板主要采用的是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形式。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需要在施工现场进行支模、绑扎钢筋、浇筑混凝土、养护、拆模等多道施工工序,且需要楼板混凝土养护达到设计强度后方可安装上部结构。因此,其存在建造工序复杂的缺陷。此外,现浇混凝土楼板需正常养护7-10天左右才能拆模,冬季的养护时间更长,需要10-15天才能拆模,周期较长,对施工现场环境影响大,并且楼板只能一次性使用,易产生大量建筑垃圾,造成资源浪费,不符合现代社会所倡导的绿色环保和文明施工的要求。
相关技术中,采用了装配式钢筋混凝土预制楼板,预制楼板在工厂车间预先加工成型后,再运到工地现场进行安装,这大大缩短了建设工期,减少了工程造价。预制楼板由于其自身的特性,保证预制楼板之间的整体性至关重要。现有的预制楼板之间连接方式复杂,施工速度慢,难以适应轻型房屋结构楼板的快速施工。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轻型房屋结构的装配式楼板及其连接方法,能保证结构整体性的同时解决现有的预制楼板之间连接方式复杂、施工速度慢、难以适应轻型房屋结构楼板的快速施工的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装配式楼板结构的防漏性能。
本发明的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提供了一种轻型房屋结构的装配式楼板,其由多块预制楼板顺次相连对接而成,每块所述预制楼板的板体内沿其长度方向均匀间隔设置多个沿其宽度方向贯通的预留孔道,每块预制楼板的两个纵向侧表面皆粘贴有橡胶垫,所述橡胶垫上对应所述预留孔道的位置设有孔洞,以便预应力钢绞线穿过;相邻两块预制楼板通过贯穿所述预留孔道、孔洞的预应力钢绞线锚固连接;所述预应力钢绞线的一端与锚板相连,形成固定端,另一端采用楔形夹片将预应力钢绞线楔紧锚固于锚固环中,形成张拉端。
其中,所述预制楼板内布设有纵向钢筋,所述预留孔道位于所述纵向钢筋的上方。
其中,所述预制孔道的端口为内凹喇叭口形,用于保证锚板、楔形夹片等锚固件不突出预制楼板的侧面,进而保证预制楼板之间紧密连接。
其中,所述预制楼板由钢筋混凝土材料预制而成。
其中,所述预制楼板的纵向侧表面为平面,从而保证所述橡胶垫能够很好地粘贴在预制楼板的纵向侧表面。
其中,所述橡胶垫的厚度范围为5~10mm。
优选地,所述预留孔道的直径比所述预应力钢绞线的直径大10mm。
优选地,所述孔洞的直径比所述预应力钢绞线的直径大10mm。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轻型房屋结构的装配式楼板连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每块预制楼板的纵向侧表面清理平整洁净、无毛刺,在每块预制楼板的两纵向侧表面皆粘贴一个橡胶垫,其中所述橡胶垫的孔洞对应所述预制楼板的预留孔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大学,未经广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5603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组装楼梯
- 下一篇:一种大容积可更换的相变储能板体系统及相变储能墙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