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超细氧化锌生产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1610152808.0 | 申请日: | 2016-03-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92683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22 |
发明(设计)人: | 余琼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颖达锌业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1G9/02 | 分类号: | C01G9/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46300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氧化锌 生产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氧化锌生产技术领域,具体属于一种超细氧化锌生产 工艺。
背景技术
氧化锌粉具有很多优异的性能,已成为了国民经济不可缺少的重 要基础化工原料和新型材料:(1)高强度、高模量及各向同性,广 泛用作复合材料的增强骨架以显著提高材料的强度和模量,并能保 持补强增韧后的复合材料的各项性能具有各向同性的特征,如子午 线轮胎的生产就要用到大量的氧化锌。(2)高密度和压电性,可导致 较大能量损耗,从而具有减振阻尼功效,不仅能用于吸声材料消声, 塑料、橡胶的抗冲减振,也可用于提高陶瓷和金属的抗弯、热振性能。 (3)半导体性,氧化锌为n型半导体,具有一定导电性和优异的 吸波性能,因而氧化锌晶须除可用来制备抗静电或导电的复合材料, 还可用于制备吸波材料或涂层。现有的制备方法得到的氧化锌粉为 原料的氧化锌颗粒度较大,设备条件要求苛刻,产物均匀性较差。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了一种超细氧化锌生产工 艺,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设计布局合理,采用浓酸,将氧化锌精 矿溶解,再以过滤的方法净化除杂,然后再用将溶液中的锌离子沉淀 出来,就得到了较纯的氧化锌,将其通过悬浮煅烧过程中,气流的作 用使颗粒间的碰撞接触概率减小,避免了颗粒因氢键作用而发生团 聚,改善了颗粒的分散性,得到较细的氧化锌粉。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超细氧化锌生产工艺,包括如下步骤:(1)酸浸,将氧化 锌精矿置于耐酸容器中,缓慢加入浓度为80%的浓硫酸,使pH值控 制在3-4,不断搅拌,使矿粉充分溶解;过滤除掉不溶物,保留滤 液;
(4)氧化除铁,加热第一步骤滤液至90℃左右,加入H2O2, 匀速搅拌1小时;待溶液逐渐变黄,反应完全,继续加热煮沸10分 钟,除去多余的H2O2,多虑除去溶液中黄褐色絮状悬浮物,保留滤 液;
(5)除锰,加过硫酸铵沉淀剂于第二步骤滤液,进行沉淀反应; 沉淀完全后,过滤,保存滤液;
(4)除重金属,将第三步骤滤液升温至90℃,加入过量纯锌粉, 并强力搅拌;充分反应2小时后,静置抽滤,得硫酸锌溶液;
(5)蒸发浓缩,将第四步骤硫酸锌溶液加热蒸发,使其达到饱 和浓度;然后冷却至室温,再用去离子水调配成硫酸锌饱和溶液;
(6)将第五步的硫酸锌饱和溶液中添加纯碱液进行反应生产碱 式碳酸锌;
(7)根据颗粒沉降速度计算模型,确定碱式碳酸锌悬浮煅烧所 需气体流量,然后在高温悬浮态反应炉中进行煅烧,用微量氮气将样 品从上部加料口间歇喂入反应区,空气自炉管右侧进气口进入预热区 加热后,从左端的布风板进入反应区,使样品在布风板上方的反应区 形成悬浮状态并进行煅烧,制得氧化锌。
所述的(7)中煅烧温度控制在400-500度。
与已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发明通过悬浮煅烧过程中,气流的作用使颗粒间的碰撞接触概 率减小,避免了颗粒因氢键作用而发生团聚,改善了颗粒的分散性。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超细氧化锌生产工艺,包括如下步骤:(1)酸浸,将氧化 锌精矿置于耐酸容器中,缓慢加入浓度为80%的浓硫酸,使pH值控 制在3-4,不断搅拌,使矿粉充分溶解;过滤除掉不溶物,保留滤 液;
(6)氧化除铁,加热第一步骤滤液至90℃左右,加入H2O2, 匀速搅拌1小时;待溶液逐渐变黄,反应完全,继续加热煮沸10分 钟,除去多余的H2O2,多虑除去溶液中黄褐色絮状悬浮物,保留滤 液;
(7)除锰,加过硫酸铵沉淀剂于第二步骤滤液,进行沉淀反应; 沉淀完全后,过滤,保存滤液;
(4)除重金属,将第三步骤滤液升温至90℃,加入过量纯锌粉, 并强力搅拌;充分反应2小时后,静置抽滤,得硫酸锌溶液;
(5)蒸发浓缩,将第四步骤硫酸锌溶液加热蒸发,使其达到饱 和浓度;然后冷却至室温,再用去离子水调配成硫酸锌饱和溶液;
(6)将第五步的硫酸锌饱和溶液中添加纯碱液进行反应生产碱 式碳酸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颖达锌业发展有限公司,未经安徽颖达锌业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5280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