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合成极化方法的被动雷达辐射源极化识别与测向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610152735.5 | 申请日: | 2016-03-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17493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0-26 |
发明(设计)人: | 陈涛;张琛;郭立民;赵忠凯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工程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S7/36 | 分类号: | G01S7/36;G01S3/12;G01S3/1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50001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合成 极化 方法 被动 雷达 辐射源 识别 测向 系统 | ||
本发明涉及雷达与通信的信号识别及测向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合成极化方法的被动雷达辐射源极化识别与测向系统。基于合成极化方法的被动雷达辐射源极化识别与测向系统,包括:(1)变极化天线,采用N路天线接收空间辐射信号,天线为曲折臂变极化天线,曲折臂天线在单一口径中包含有两个正交极化的天线,同时接收垂直和水平极化信号;(2)微波系统,微波系统将变极化天线接收到的垂直和水平极化信号进行幅度校正、相位校正后合成,并将合成后的极化信号混频后输出宽带、窄带两路信号,用于后续处理。本发明采用基于变极化天线、幅度校正和相位校正的合成极化方法实现被动雷达辐射源的识别与测向。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雷达与通信的信号识别及测向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合成极化方法的被动雷达辐射源极化识别与测向系统。
背景技术
对空间传播的电磁信号而言,除时间、频率外,极化状态也是其重要的特征参量,极化状态描述了电磁波的矢量运动特征,是电磁波的固有属性,携带了空间电磁信号的重要信息,因此可将其进一步应用到对同时同频到达信号的DOA(Direction of Arrival)估计中。在传统的极化信息应用中,大都需要使用两个微波通道传输信号的H路水平极化信息与V路垂直极化信息。在极化识别中常用的准则有:最小输出幅度准则识别,正交极化接收抗诱饵等。最小输出幅度准则识别中H、V为正交天线接收到的水平信号和垂直信号,通过对微波移相器进行控制,能够获得H、V、H+V(45°线极化)、H-V(135°线极化)、H+jV(左旋圆极化)、H-jV(右旋圆极化)中任意一种进行输出,先求得这几种输出的幅度值,然后将以上各幅度值存储进行比较判断,完成极化识别;正交极化接收抗诱饵,即将功率较小的目标信号当成干扰,先求得功率较大的诱饵的极化方式,再将天线调整为与诱饵正交的极化方式。
在本发明中,采用基于合成极化的被动辐射源极化识别方法与极化抑制测向算法,基本思想为将接收到的两路H、V信号经幅度衰减器、移相器后相加合成再处理,不再单独采样H、 V两路信号进行后续处理,相对于传统的极化信息应用,减少了一个微波通道。在合成极化识别方法中利用开关分别采样H、V信号,根据幅度与相位关系完成极化识别;同时依据只有旋转矢量和发射信号的极化正交时,匹配最小,从而实现对该信号的极化抑制。通过此种方法,可实现对功率小于干扰信号的特定辐射源的稳定测向,从而完成多路同时、同频到达信号条件下指定信号的跟踪。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有效的信号极化识别与极化抑制测向算法,完成被动雷达系统中多路同时、同频到达信号下的指定极化信号的识别、跟踪的基于合成极化方法的被动雷达辐射源极化识别与测向系统。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基于合成极化方法的被动雷达辐射源极化识别与测向系统,包括:
(1)变极化天线
采用N路天线接收空间辐射信号,天线为曲折臂变极化天线,曲折臂天线在单一口径中包含有两个正交极化的天线,同时接收垂直和水平极化信号;
(2)微波系统
微波系统将变极化天线接收到的垂直和水平极化信号进行幅度校正、相位校正后合成,并将合成后的极化信号混频后输出宽带、窄带两路信号,用于后续处理,包括:
N路变极化处理通道
将变极化天线接收到的H、V两路正交极化信号,分别经幅度衰减器、移相器,再经合路器处理后形成合成极化信号;
混频变频通道:
N路极化信号合成后分别经混频滤波电路变为带宽为500MHz的宽带信号用于宽带接收机处理,同时经混频变为带宽20MHz的窄带信号;
信号处理器:
将输出的宽带信号和窄带信号分别经信号处理器后进行宽带信号分选处理及窄带信号测向处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工程大学,未经哈尔滨工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5273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