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超柔铝外导体射频同轴电缆有效
申请号: | 201610152023.3 | 申请日: | 2016-03-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55677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04 |
发明(设计)人: | 王立秋;陈长军;黄军武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德通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P3/06 | 分类号: | H01P3/06 |
代理公司: | 湖州金卫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32 | 代理人: | 裴金华 |
地址: | 313000 浙江省湖州市德***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超柔铝外 导体 射频 同轴电缆 | ||
本发明涉及超柔铝外导体射频同轴电缆,属于同轴电缆技术领域。超柔铝外导体射频同轴电缆,由内至外依次包括相互套接的内导体、绝缘层和外导体,所述内导体和所述外导体的轴心相重合,所述内导体沿横截面法向方向上设置有贯通的空缺空间,所述空缺空间内设置有支撑件,所述支撑件为具有弹性的杆状物;所述绝缘层为螺旋缠绕在所述内导体外表面上的绝缘介质,所述绝缘介质形成绝缘层螺旋纹;所述绝缘层至少包括露出所述内导体外表面的外露部;所述外导体包裹住所述绝缘层,其上设置有外导体螺旋纹。该同轴电缆兼具良好的可弯折性和信号的低损耗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同轴电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超柔铝外导体射频同轴电缆。
背景技术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射频同轴电缆的制造国和需求国。近年来,中国移动通信产业的迅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市场对射频同轴电缆的需求。同时,随着下游行业对信号传输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我国对于射频同轴电缆在柔软性能和低损耗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射频同轴电缆一般包括内导体、绝缘层、外导体和护套,其柔软性能由各部分的材料及其结构决定。而低损耗主要取决于发泡度,由于绝缘层内空气所占比例越高,其发泡度越好,电缆内信号的损耗就越小。同时,电缆弯曲时,绝缘层难以提供足够的支撑,致使电缆弯曲时表面起皱、弯曲部的截面变平、内导体和外导体的同轴性被破坏,也会造成信号的损耗。
因此,电缆内部结构的发展往往着手于寻找弯曲性能和低损耗品质之间的平衡,找到最佳的平衡点以使得电缆间距超柔的可弯曲性能和信号的低损耗品质。
授权公告号为CN 201466188 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超柔射频同轴电缆,其特征在于外导体与内导体采用了螺旋皱纹结构。这种结构虽能增加电缆的柔软性能,但是却没能达成低损耗的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超柔易弯曲且低损耗的铝外导体射频同轴电缆。
本发明解决上述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
超柔铝外导体射频同轴电缆,由内至外依次包括相互套接的内导体、绝缘层和外导体,所述内导体和所述外导体的轴心相重合,所述内导体沿横截面法向方向上设置有贯通的空缺空间,所述空缺空间内设置有支撑件,所述支撑件为具有弹性的杆状物;所述绝缘层为螺旋缠绕在所述内导体外表面上的绝缘介质,所述绝缘介质形成绝缘层螺旋纹,所述绝缘层螺旋纹包括向所述内导体方向凹陷的牙底;所述绝缘层至少包括露出所述内导体外表面的外露部;所述外导体包裹住所述绝缘层,其上设置有外导体螺旋纹,所述外导体螺旋纹包括向所述绝缘层凸起的螺牙。
首先,从柔软易弯曲的技术效果来分析,本发明相对于对比文件来讲:①内导体内置有支撑件,支撑件本身相对于金属制的内导体来讲,其更易弯曲,并为电缆在弯曲时提供了足够的支撑;②在支撑件提供制成的基础上,可降低原本起部分支撑作用的绝缘层的支撑要求,将其以螺旋纹状缠绕至所述内导体上,依靠螺旋纹之间的外露部提供电缆弯曲时所需的压缩和伸展空间,使得电缆弯曲部不易起皱变形;③外导体上设置有外导体螺旋纹其作用同上述绝缘层螺旋纹,用于提升所述电缆的易弯曲性能。
其次,从信号低损耗的技术效果来分析,本发明相对于对比文件来讲:①内导体内置的支撑件提供支撑,因此可着重提升原本起部分支撑作用的绝缘层的绝缘效果,尽量增大外露部(即空气)在所述绝缘层中的占比;②绝缘层的外露部在弯曲时为电缆的弯曲部提供了压缩和伸展的空间,保证了电缆的弯曲部内导体和外导体的同轴性质基本不受干扰,减轻了信号在电缆弯曲部的损耗;③外导体上设置有外导体螺旋纹其作用同上述绝缘层螺旋纹。
综上所述,支撑件这一技术特征为所述同轴电缆兼具易弯曲性能和低损耗品质提供了技术基础,在此基础上,绝缘层和外导体的螺旋纹结构同时提升了同轴电缆的弯曲性能并降低了信号在传输过程中的损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德通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德通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5202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