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变性甲醇柴油与普通柴油双燃料供油的切换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610151624.2 | 申请日: | 2016-03-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87409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5-18 |
发明(设计)人: | 李珍发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珍发 |
主分类号: | F02D19/06 | 分类号: | F02D19/06;F02D4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众合诚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6 | 代理人: | 裴娜 |
地址: | 61183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变性 甲醇 柴油 普通 燃料 供油 切换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双燃料柴油车的供油系统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 变性甲醇柴油与普通柴油双燃料供油的切换系统。
背景技术
当前有限的石油资源所提供的柴油缺口日益加大,并出现多种代 用品,其中变性变性甲醇柴油由于甲醇可由煤化工转化而得,来源丰 富价格低廉,前景最佳。但由于甲醇中的氧含量远远大于柴油,而且 其理化技术指标与柴油也有极大差异。当变性后制成变性甲醇柴油直 接使用时,在冷启动、怠速、加速等均难以与原车很好的匹配,中国 专利CN102953850A、美国专利US2008184976、US2005193978等均采 用改动原车的发动机结构以满足使用要求,此举成本高,推广不易, 在现已有的数以千万计的柴油车上使用难以实现,例如专利 ZL201320799485.6提出了一种变性变性甲醇柴油与柴油双燃料系统, 采用两套油路供油系统,当冷启动或者怠速时使用纯柴油系统,在正 常运转时切换到变性甲醇柴油系统供油,以实现与原车的匹配,但该 系统需要手工切换而且不易掌握最佳的切换时机。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变性甲醇柴油与普通柴油双燃料供 油的切换系统,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变性甲醇柴油 与普通柴油双燃料供油的切换系统,包括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 蓄电池、甲醇燃料箱、变性甲醇柴油泵、低压喷醇嘴和发动机依次电 性连接,所述发动机分别与转速传感器、柴油燃料箱、水温传感器和 油门位置传感器电性连接,所述转速传感器、水温传感器和油门位置 传感器均与MCU控制芯片电性连接,所述MCU控制芯片分别与蓄电池、 变性甲醇柴油泵和低压喷醇嘴电性连接。
优选的,所述水温传感器为进气温度传感器或冷却液温度传感器。
优选的,所述油门位置传感器为滑动电阻式油门位置传感器或无 触点霍尔式油门位置传感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该变性甲醇柴油与普通 柴油双燃料供油的切换系统,通过当变性甲醇柴油液位传感器信号显 示变性甲醇柴油箱内的燃料不够时,MCU控制芯片自动停止变性甲醇 柴油泵的工作,切换到纯柴油模式,所有工作都由MCU控制芯片自动 运行实现,解决双燃料柴油车冷启动困难、怠速不稳等弊病,使变性 甲醇柴油这种新能源能在柴油车上顺利实现,并降低排放量与烟雾含 量,极利于环保,可以在不改动原车结构的基础上仅添置一套电控系 统即可完成变性甲醇柴油与柴油的自动切换,从而使含有体积30%— 70%甲醇的变性甲醇柴油替代100%的柴油,大大降低燃油的成本,而 且甲醇来源丰富,不受石油的限制。同时在切换到变性甲醇柴油供油 时,还可降低CO、HC、SO2、NO等排放,烟度也可下降80%,大大减 少空气中PM2.5含量,极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图中:1、蓄电池,2、甲醇燃料箱,3、变性甲醇柴油泵,4、低 压喷醇嘴,5、转速传感器,6、发动机,7、柴油燃料箱,8、MCU控 制芯片,9、水温传感器,10、油门位置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 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 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 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 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包括蓄电池1,所述蓄 电池1、甲醇燃料箱2、变性甲醇柴油泵3、低压喷醇嘴4和发动机6 依次电性连接,所述发动机6分别与转速传感器5、柴油燃料箱7、 水温传感器9和油门位置传感器10电性连接,所述水温传感器9为 冷却液温度传感器,所述转速传感器5、水温传感器9和油门位置传 感器10均与MCU控制芯片8电性连接,所述油门位置传感器10为无 触点霍尔式油门位置传感器,所述MCU控制芯片8分别与蓄电池1、 变性甲醇柴油泵3和低压喷醇嘴4电性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珍发,未经李珍发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5162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数码点菜单
- 下一篇:一种锂离子电池负极柱铆接密封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