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起落架落震试验的高低温环境试验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10149656.9 | 申请日: | 2016-03-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99039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2-26 |
发明(设计)人: | 章剑;邓先来;余士品;金友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M7/08 | 分类号: | G01M7/08;F25D3/10;F24H3/04 |
代理公司: | 北京航信高科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26 | 代理人: | 刘丽萍 |
地址: | 333001 ***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起落架 试验 低温 环境 试验装置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起落架落震试验的高低温环境试验装置,属于直升机起落架落震试验技术领域。所述装置包括液氮瓶(1)、混合罐(4)、加热棒(5)、磁流体密封搅拌器(6)、缓冲器软式包裹(7)以及机轮软式包裹(8),其中,混合罐(4)用于对来自液氮瓶(1)中的氮气与空气进行混合或者加热,并通过磁流体密封搅拌器(6)搅拌均匀后通过软管输送到缓冲器软式包裹(7)以及机轮软式包裹(8)中,用于对缓冲器以及机轮进行高低温环境下试验。通过在软管处设置温度传感器以及阀门,并将其连接PID控制器,对试验所需的温度进行高精度准确控制,达到了起落架在高低温环境下的落震试验要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直升机起落架落震试验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起落架落震试验的高低温环境试验装置。
背景技术
起落架是直升机上极其重要的部件,它用于飞机的起飞、着陆、地面滑跑和地面停放,起落架的性能直接决定着起飞和着陆的安全性。随着直升机在我国军事、民用、救援等领域的广泛使用,对直升机的安全性也越来越关心。我国幅员辽阔,从南到北、从冬到夏气温变化非常大、特别是新疆、西藏等高海拔地区。根据气象资料以黑龙江哈尔滨和海南海口的气温为例,2013年全年,哈尔滨最高气温40℃,最低气温-25℃,海口最高气温45℃,最低气温0℃。直升机在研制中规定的使用温度一般为-40℃到50℃,在低温或者高温环境下,直升机起落架落震是指模拟直升机着陆、着舰撞击的一种动力特性试验,为了使直升机在着陆、着舰撞击过程中结构元件不超载,起落架必须有效地吸收着陆、着舰撞击时产生的能量;也是验证起落架缓冲系统在满足吸收设计功量的同时,起落架过载,支柱、轮胎使用行程是否满足设计要求,机构是否达到预期的强度和刚度的唯一手段,为装机使用提供科学依据。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起落架落震试验的高低温环境试验装置,使直升机起落架在-65~+80℃环境下进行落震试验,验证直升机起落架在高低温坏境下吸收设计着陆功量和功量储备的能力,为评价直升机起落架的设计性能提供科学评价。所述装置包括液氮瓶、混合罐、加热棒、磁流体密封搅拌器、缓冲器软式包裹以及机轮软式包裹,其中,
混合罐,用于混合气体;
液氮瓶,连接混合罐,用于向混合罐中输入液氮;
加热棒,设置在所述混合罐中,用于对所述混合罐中的气体加热;
磁流体密封搅拌器,设置在所述混合罐中,用于对所述混合罐中的气体进行搅拌;
缓冲器软式包裹,包裹缓冲器,并通过两条软管连通所述混合罐;
机轮软式包裹,包裹机轮,并通过两条软管连通所述混合罐。
优选的是,所述混合罐上设置有第一气孔、第二气孔、冷气口以及热气口,第一气孔为输入孔,连接液氮瓶的管道可拆卸式连通在该输入孔上,第二气孔连通外界空气,并在第二气孔处设置有阀门,用于控制混合罐内气体的出入。
在上述方案中有优选的是,所述混合罐上第一气孔与液氮瓶的连通管道上设置有电磁阀。
在上述方案中有优选的是,所述缓冲器软式包裹上设置有第三气孔与第四气孔,通过设置在其上的阀门分别连接混合罐的冷气口与热气口。
在上述方案中有优选的是,机轮软式包裹上置有第五气孔与第六气孔,通过设置在其上的阀门分别连接混合罐的冷气口与热气口。
在上述方案中有优选的是,所述混合罐的热气口处设置有负压装置,用于吸取混合罐内的气体。
在上述方案中有优选的是,所述第一气孔、第二气孔、第三气孔、第四气孔、第五气孔与第六气孔处均设置有温度传感器。
在上述方案中有优选的是,所述电磁阀以及第二气孔、第三气孔、第四气孔、第五气孔与第六气孔处的阀门均连接控制系统,由控制系统对阀门的开关进行控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未经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4965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