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苯酞类化合物用于制备替代/辅助高压氧疗法改善组织缺氧的药物的用途在审
申请号: | 201610148049.0 | 申请日: | 2016-03-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7184576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22 |
发明(设计)人: | 王家蓁;陈韦任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山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K31/365 | 分类号: | A61K31/365;A61K31/6615;A61P7/00;A61P3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万慧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111 | 代理人: | 谢敏楠 |
地址: | 中国台湾高***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苯酞类 化合物 用于 制备 替代 辅助 高压 疗法 改善 组织 缺氧 药物 用途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为医药领域,涉及一种苯酞类化合物用于制备替代/辅助高压氧疗法改善组织缺氧的药物的用途。
背景技术
血红蛋白(hemoglobin,简称Hb)为红血球细胞中,用以携带、运送氧气的蛋白质,可以将氧气自呼吸道及肺部等呼吸器官输送并释放至人体内各器官及周边细胞组织,使各器官及周边细胞组织得以获得足够的氧气,以维持各器官及周边细胞组织的正常生理功能。
正常成人血红蛋白系由α1、α2、β1及β2等四个次单元(subunit)所组成的四聚体α2β2,各次单元内系藉由次单元内氢键(intra-subunit hydrogen bond)等分子间作用力,以稳定各次单元的二级及三级结构(secondary and tertiary structures),而各次单元的间另可以形成次单元间氢键(inter-subunit hydrogen bond),使前述四个次单元可以共同形成四级结构(quaternary structure)。
血红蛋白的四级结构存在高氧亲合力的松弛态(relaxed form,R态)及低氧亲合力的紧张态(tensed form,T态)两种不同的构型,当血红蛋白经血液循环运送至肺部时,血红蛋白可以与氧气结合,进而携带氧气并呈现R态,并随着血液循环运送至各器官及周边组织,并且受到各器官及周边组织的pH、二氧化碳浓度、2,3-BPG浓度等异构因子的影响,使血红蛋白释放氧气至各器官及周边组织中并转换为对氧气亲和力较低的T态。
2,3-二磷酸甘油酸(2,3-bisphosphorglycerate(2,3-BPG)或2,3-diphosphoglycerate(2,3-DPG),以下用2,3-BPG)系血红蛋白的内源异构因子,为人体内红血球中除了负责携带及输送氧气的血红蛋白以外最重要的物质。2,3-BPG透过与Hb的β1及β2两个次单元间的作用精密地调控血红蛋白的构型,使Hb稳定于对氧亲和力较小的T态以降低血红蛋白对氧的亲合力,协助血红蛋白将氧气有效释放至体内各器官及组织细胞。
传统高压氧疗法是将病人置于高压舱内,舱内加压并维持在2.0-3.0大气压下,并使人经由氧气面罩吸100%的氧气,以提高血中含氧浓度,改善组织缺氧、促进伤口愈合、或治疗急性的缺氧病症。
然而,高压氧疗法由于使受施者在高压下吸入高浓度的氧气,组织间快速压力改变,可能造成相当多的副作用,包括气压伤、减压病及氧中毒等,若操作不当甚至有致命的风险。
发明内容
故本发明的主要目的为提供一种苯酞类化合物用于制备替代/辅助高压氧疗法改善组织缺氧的药物的用途,其中该苯酞类化合物具有提升一受施者的血红蛋白释氧率的功效。本发明的用途系藉由改变血红蛋白的氧合平衡曲线,使在不过度提高氧分压的状态下达到提升组织细胞中血氧量及改善组织缺氧的功效,可以避免现有高压氧疗法的缺点。
该苯酞类化合物用于替代/协助受施者的2,3-二磷酸甘油酸,协助血红蛋白提升释放氧气至组织细胞的能力,使受施者在不改变或不过度改变氧分压的状态下达到提升组织细胞中血氧量及改善组织缺氧的功效。
该苯酞类化合物系为任何包含苯酞官能基分子结构特征的化合物,如图8所示,圈起处为苯酞官能基分子结构,其特征为一内环的氧原子及相邻的酮。
本发明的苯酞类化合物不仅可以替代、补足受施者的2,3-BPG,也可以与2,3-BPG发生协同作用,而具有加乘提升血红蛋白释氧效率的功效(如图1)。
血红蛋白与氧亲和力高低,常用P50表示。P50是使氧饱和度达到50%时所需的氧分压。正常成人P50约为3.59kPa(27mmHg)。血液PCO2升高、pH降低或红细胞内2,3-BPG含量增加,都可使血红蛋白氧亲和力降低,使氧合平衡曲线右移,P50增大(如图2);反之,当血红蛋白对氧亲和力升高,会引发氧合平衡曲线左移,P50变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山大学,未经中山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4804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