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梯称重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610146479.9 | 申请日: | 2016-03-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68364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15 |
发明(设计)人: | 陈丁垚;波波索夫·阿列克谢;葛俊旭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通昌荣机电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6B5/00 | 分类号: | B66B5/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266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梯 称重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梯称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梯称重装置。
背景技术:
电梯是一种以电动机为动力的垂直升降机,装有箱状吊舱,用于多 层建筑乘人或载运货物。也有台阶式,踏步板装在履带上连续运行,俗 称自动扶梯或自动人行道。服务于规定楼层的固定式升降设备。垂直升 降电梯具有一个轿厢,运行在至少两列垂直的或倾斜角小于15°的刚性 导轨之间。
现有技术中电梯称重用的传感器的底部为一个平面,无法缓冲上方 轿厢的重压力,传感器本身易受损,影响称重,且使用寿命短。
目前,电梯称重用的传感器的应变片设置在底部的平面上,而压力 变形处为两侧的压力槽,所以应变片检测的结构不准确。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设计合理、 操作方便、准度高、使用寿命长的电梯称重装置。
本发明的一种电梯称重装置,它包含传感器、防折弯金属接头、电 缆线、应变片;所述的传感器由底座和受力块组成;所述的受力块底部 与底座顶部之间对称设有两个受力槽;所述的底座底部的中间设有通槽; 所述的底座的前后侧均设有两个对称的安置槽;所述的安置槽位于受力 槽的正下方;两个应变片设置在交叉对位的两个安置槽中;所述的电缆 线通过防折弯金属接头与传感器连接;所述的应变片与电缆线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的受力槽的高度为2.5-3.5mm。
作为优选,所述的两个受力槽之间的距离为48-50mm,可以承载600 公斤--3吨的重量。
所述的通槽可以缓解底座受到的压力,避免底座被强制压坏,可延 长传感器的使用寿命。
本发明操作时,将电缆线的外端与主控装置连接,称重时,将轿厢 的重量转接至受力块上,受力块在重力的作用下下压,受力槽被挤压, 此时,受力槽正下方的应变片收到挤压,将应变力传递给电缆线,通过 主控装置得出称重结果。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它结构设计合理,操作方便,灵活性好,称重 的稳定性好、误差小,使用寿命长,适用范围广。
附图说明
为了易于说明,本发明由下述的具体实施及附图作以详细描述。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俯视图;
图中:
传感器1、防折弯金属接头2、电缆线3、应变片4、底座11、受力 块12、受力槽13、通槽14、安置槽15。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2所示,本具体实施方式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它包含传 感器1、防折弯金属接头2、电缆线3、应变片4;所述的传感器1由底 座11和受力块12组成;所述的受力块12底部与底座11顶部之间对称 设有两个受力槽13;所述的底座11底部的中间设有通槽14;所述的底 座11的前后侧均设有两个对称的安置槽15;所述的安置槽15位于受力 槽13的正下方;两个应变片4设置在交叉对位的两个安置槽15中;所 述的电缆线3通过防折弯金属接头2与传感器1连接;所述的应变片4 与电缆线3连接。
其中,所述的受力槽13的高度为2.5-3.5mm。
所述的两个受力槽13之间的距离为48-50mm,可以承载600公斤--3 吨的重量。
所述的通槽14可以缓解底座受到的压力,避免底座被强制压坏,可 延长传感器的使用寿命。
本具体实施方式操作时,将电缆线3的外端与主控装置连接,称重 时,将轿厢的重量转接至受力块12上,受力块12在重力的作用下下压, 受力槽13被挤压,此时,受力槽13正下方的应变片4收到挤压,将应 变力传递给电缆线,通过主控装置得出称重结果。
本具体实施方式结构设计合理,操作方便,灵活性好,称重的稳定 性好、误差小,使用寿命长,适用范围广。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以及本发明的优 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 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 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 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 及其等效物界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通昌荣机电有限公司,未经南通昌荣机电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4647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