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检测Cu(II)离子和NO的纳米探针的制备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610146061.8 | 申请日: | 2016-03-15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94854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22 |
| 发明(设计)人: | 刘斌;赵宝英;李妙鱼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西大学 |
| 主分类号: | C09K11/06 | 分类号: | C09K11/06;C09K11/02;C07D491/107;G01N21/64 |
| 代理公司: | 山西五维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14105 | 代理人: | 张福增 |
| 地址: | 030006 山***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检测 cu ii 离子 no 纳米 探针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NO荧光纳米探针,具体为一种用于检测Cu(II)离子和NO的纳米探针的制 备方法。
背景技术:
一氧化氮是生物体系中一种重要的生物信号分子,它能对不同的生理和病理起到调节作 用,诸如心血管放松,神经传输和免疫反应等。由于NO不稳定,在生物体内存在时间较短, 目前实验技术还很难准确测量它的浓度。一般都是通过测量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浓度来间接 反映NO的浓度。最近有文献报道了一种基于Cu(II)离子的NO荧光探针方法,这些小分子探 针(例如罗丹明系列)可以对细胞内的NO进行成像。遗憾的是,罗丹明系列探针化学性质不稳 定,生物相容性较差,对细胞毒性大,不能回收利用,因此亟需开发生物相容性更好的NO荧 光探针。
纳米钻石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碳纳米材料,毒性低,稳定性高,生物相容性好,它 是目前已知的碳纳米材料中毒性最小的材料,在生物领域和医学逐渐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纳米钻石具有大的比表面积,表面经过化学修饰后可以连接许多具有生物活性的有机小分子、 聚合物或自由基抑制剂等,并且可以回收利用,在药物输运领域展示出了诱人的前景。但到 目前为止,将纳米钻石用于制备生物传感器的研究很少,将罗丹明染料结合到纳米钻石上的 研究及用于NO荧光探针的研究均未见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选择性识别Cu(II)离子和NO的纳米钻石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用于检测Cu(II)离子和NO的纳米探针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按摩尔比为1:1将罗丹明酰肼与戊二醛加入有机醇中,加热回流至少0.5小时,冷却, 过滤,洗涤,得化合物1;
2)按摩尔比为1:1将4-氨基水杨酸和化合物1在有机醇里加热回流至少1小时,冷却, 结晶,过滤,洗涤,得化合物2;
3)将活化后的纳米钻石与二氯亚砜混合,加热回流至少1小时;冷却后减压蒸馏,除去 多余二氯亚砜,得到酰氯化的纳米钻石;
4)将化合物2与酰氯化的纳米钻石在二氯甲烷中加热回流至少1小时,得目标产物荧光 纳米探针3。纳米钻石材料具体制备过程见附图1。
步骤1)和2)中所述的有机醇为1个碳至5个碳的有机醇,优选甲醇或乙醇。
步骤1)中所述的加热回流时间为30~60min。
步骤3)中所述的纳米钻石(ND)平均直径为140nm。
步骤4)中所述的化合物2与酰氯化的纳米钻石的质量比范围为1:2~3。
本发明的纳米钻石材料对Cu(II)离子和NO的识别体系均为pH7.0,体积比1:1的 CH3CN/HEPES溶液,可在溶液和细胞内实现对NO的识别。
纳米探针3对Cu(II)离子的检出限为23.6nmol·L-1。
纳米探针3在结合Cu(II)离子后,对溶液中NO的检出限为9.5nmol·L-1。
本发明是将一种对Cu(II)离子有选择性荧光响应的罗丹明通过化学偶联的方法连接到纳 米钻石的表面,利用NO对二价铜离子的快速还原作用,实现对NO的开关应答。发光基团是 罗丹明,纳米钻石充当载体的作用。该纳米材料对Cu(II)和NO具有选择性应答,Cu(II)存在下 红色荧光增强,NO存在下淬灭。研究发现,与传统罗丹明探针比较,该纳米探针化学性质稳 定,能长时间保存,具有生物相容性好、对细胞毒性小、可回收多次利用等优点。该材料可 用于研究溶液中及细胞内NO的含量及在细胞中的定位,对相关疾病如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 等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附图说明:
图1纳米材料3合成示意图
图2罗丹明衍生物2的电喷雾质谱图。
图3纳米钻石和纳米材料3的扫描电镜图。
图4纳米钻石和纳米材料3的红外光谱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西大学,未经山西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4606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