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非机动车转向机构在审
申请号: | 201610144872.4 | 申请日: | 2016-03-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44688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08 |
发明(设计)人: | 王汉生;林秋菊 | 申请(专利权)人: | 如燕随行(舟山)科技发展中心;林秋菊 |
主分类号: | B62K21/00 | 分类号: | B62K2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6000 浙江省舟山市定***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非机动车 转向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机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非机动车转向机构。
背景技术
非机动车分为自行车、滑板车、三轮车、电动自行车、电动滑板车、 电动三轮车和电动四轮车等,轻量化是未来非机动车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非 机动车通过折叠,使车辆尺寸更小,便于存放。目前市场上销售的非机动车, 很大一部分是通过折叠车把完成的,由于普遍采用碗组方式转向,碗组须与车 架主梁连接起承重作用,使得折叠后的非机动车体积仍然十分庞大,便携性差, 而且碗组结构复杂,容易发生故障,后期维护较为繁琐。有些电动四轮平板运 货车,虽然采用轴承方式转向,但轴承未与平板表面贴合,导致转向组件高度 增大,此结构不宜直接应用在便携式非机动车上。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非机动车转向结构复杂、折叠后体 积较大、容易发生故障、后期维护困难等问题,为非机动车的制造提供一种体 积小巧、结构简单、安全可靠、折叠方便、经久耐用的转向机构,让折叠后的 非机动车体积更小,便携性更佳,满足人们轻便出行的需要。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一种非机动车转向机构,包括车把、立管、转向组件、前 叉、前轴和前轮,所述立管穿过所述转向组件与所述前叉连接,所述转向组件 由支撑板和至少两个轴承构成,轴承设置于支撑板的上下表面,轴承周围设置 固定构件,固定构件与支撑板紧密连接。
作为本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轴承为型号60/22深沟球轴承。
作为本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支撑板设置一圆孔,圆孔直径介于轴 承内圈外径和外圈外径之间,轴承与圆孔中心垂线重叠。
作为本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轴承上下两个之间设置一垫片,垫片 厚度与所述支撑板厚度一致,垫片内径与轴承内圈内径一致,垫片外径与轴承 内圈外径一致。
作为本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固定构件可拆卸的与支撑板连接。
作为本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固定构件通过底座可拆卸的与支撑板 连接,底座设置不少于三个的定位孔,螺丝穿过定位孔将底座与支撑板连接。
作为本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固定构件为固定圈,呈刚性圆管状, 固定圈内径与轴承外圈外径一致,固定圈高度与轴承高度相同。
作为本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立管设置折叠头,折叠头下方圆管设 置内螺纹,所述前叉设置外螺纹,立管借助螺纹可拆卸的与前叉连接。
作为本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立管设置折叠头,折叠头内部设置螺 母,所述前叉设置螺丝,立管借助螺丝、螺母可拆卸的与前叉连接。
作为本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支撑板左右两侧各设置一根直杆,直 杆另一头与后轮模块连接,直杆两端设置转向信号灯。
和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本发明采用“双轴承+支撑板”的独特结构设计,使得本发明能够有效 控制非机动车转向组件的整体高度,在保证支撑板足够厚实的情况下,转向组 件的高度不大于3厘米,具有体积小巧、结构简单、安全可靠、折叠方便、经 久耐用之特点,解决现有技术非机动车转向结构复杂、折叠后体积较大、容易 发生故障、后期维护困难等问题,为非机动车的制造提供一种转向新技术,让 折叠后的非机动车体积更小,便携性更佳,满足人们轻便出行的需要。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非机动车转向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非机动车转向机构的纵剖面构造图。
图3是转向组件的分解构造图。
图中,1.车把,2.立管,3.转向组件,4.前叉,5.前轴,6.前 轮,7.上轴承,8.下轴承,9.支撑板,10.固定构件,11.底座,12.定位 孔,13.垫片,14.折叠头,15.螺母,16.螺丝,17.直杆,18.转向信号 灯。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 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以便更清 楚、直观地理解本发明的发明实质。
图1是本发明非机动车转向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非机动车转向机构的纵剖面构造图。
图3是转向组件的分解构造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如燕随行(舟山)科技发展中心;林秋菊,未经如燕随行(舟山)科技发展中心;林秋菊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4487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