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相变材料的圆柱体温控流体阀在审
| 申请号: | 201610143494.8 | 申请日: | 2016-03-1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87895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5-18 |
| 发明(设计)人: | 靳东丽 | 申请(专利权)人: | 靳东丽 |
| 主分类号: | F16K11/065 | 分类号: | F16K11/065;F16K31/64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01209 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相变 材料 圆柱体 温控 流体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圆柱体温控流体阀技术,尤其涉及一种基于相变材料的圆柱体温 控流体阀技术。
背景技术
相变材料中融化膨胀系数较大的有聚乙二醇(PEG)和石蜡。其中PEG8000的膨胀率 最高可达30%,熔点为60℃。
对于化工产业来说,恶劣的应用环境要求零部件具有较高的可靠性,较低的维护 成本,同时降低能耗。当前温控阀大多采用温敏电阻或热电偶测量温度,然后利用处理芯片 处理温度信号,同时驱动电磁阀,进而实现温控阀的功能。但是这种方法需要额外电源,且 可靠性低。电子系统在化工应用环境下需要较高的防护等级,需额外密封,耐高温能力差, 系统复杂,体积大,故而有很多局限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应用于化工流体控制的,不耗电, 结构简单,高可靠性,便于维护的,基于相变材料的圆柱体温控流体阀技术。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基于相变材料的圆柱体温控流体阀 技术,它包括:腔体、相变材料、阀芯、状态杆、弹簧、端盖、7个O形圈、4个螺栓。其中,腔体一 端封闭,另一端开口,侧面有两对通孔作为流体通道,流体通道端面有管道螺纹及密封圈作 为管道接口。腔体闭口一侧圆柱面和端面起传递热量的作用。腔体外圈有外螺纹作为安装 面,有法兰作为密封面,法兰的密封面有密封圈,起密封作用。腔体内侧有相变材料,通过传 递热量改变形态和体积,起驱动作用。阀芯在腔体内部,与相变材料直接接触,起控制开关 作用。阀芯与腔体间有两个密封圈,起到密封作用。弹簧与阀芯接触,可以防止相变过程中 相变材料内部有气泡产生,起到预紧作用。端盖通过4个螺栓安装在腔体的开口一侧,起支 撑弹簧和保护作用。状态杆通过螺纹安装在阀芯的端面上,圆柱面带有刻度,起到状态显示 的作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利用了相变材料加热融化时产生体积膨胀的特 性,结构简单,体积小,无电能消耗,可多次重复使用,便于维护。密封圈采用聚四氟乙烯制 成,有效耐温超过200℃。使用弹簧辅助相变材料的凝固,可很大程度上减少冷却不均匀产 生的真空间隙。含有两个通道阀A和阀B分别位于常开和常闭状态,且二者同时切换状态。适 用于化工或家电行业需要根据温度进行流体控制,同时又需要节约能耗的场合。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种基于相变材料的圆柱体温控流体阀的结构示意图(高温状态);
图2是本发明基于相变材料的圆柱体温控流体阀的结构示意图(低温状态)。
图3是一种典型的应用方法示例。
图中,腔体1、相变材料2、阀芯3、状态杆4、弹簧5、端盖6、第一O形圈7、第二O形圈8、 第三O形圈9、螺栓10。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发明。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基于相变材料的圆柱体温控流体阀技术,包括:腔体1、相变 材料2、阀芯3、状态杆4、弹簧5、端盖6、第一O形圈7、第二O形圈8、第三O形圈9、螺栓10。其中, 腔体1一端封闭,另一端开口,侧面有两对通孔作为流体通道,两队通孔分别对应阀A和阀B, 流体通道端面有管道螺纹及密封圈作为管道接口。腔体1闭口一侧圆柱面和端面起传递热 量的作用。腔体1外圈有外螺纹作为安装面,有法兰作为密封面,法兰的密封面有密封圈,起 密封作用。腔体1内侧有相变材料2,通过传递热量改变形态和体积,起驱动作用。阀芯3在腔 体1内部,与相变材料2直接接触,在其圆柱面有两个凹槽,起控制打开或关闭作用。阀芯3与 腔体1间有两个密封圈,起到密封作用。弹簧5与阀芯3接触,可以防止相变过程中相变材料2 内部有气泡产生,起到预紧作用。端盖6通过4个螺栓10安装在腔体1的开口一侧,起支撑弹 簧5和保护作用。状态杆4通过螺纹安装在阀芯3的端面上,圆柱面带有刻度,起到状态显示 的作用。
腔体1、阀芯3、弹簧5、状态杆4由不锈钢材料制成,有较高的耐腐蚀能力。所有O形 圈由聚四氟乙烯制成,可耐200℃高温。
根据不同的控制温度选择以下对应的相变材料2:
材料固态密度(25℃)熔点液态密度膨胀率
聚乙二醇1270kg/m^364~66℃980kg/m^330%
石蜡900kg/m^347~64℃700kg/m^330%
本发明的工作过程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靳东丽,未经靳东丽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4349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