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导电阻燃聚苯醚有效
| 申请号: | 201610142885.8 | 申请日: | 2016-03-1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42430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24 | 
| 发明(设计)人: | 王晶;张天荣;张路旻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山聚威工程塑料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8L71/12 | 分类号: | C08L71/12;C08L51/00;C08K13/06;C08K9/10;C08K3/02;C08K3/22;C08K3/04;C08K7/06;B01J13/14;B01J13/22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15324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导电 阻燃 聚苯醚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导电阻燃聚苯醚,包括聚苯醚、聚烯烃、导电剂以及阻燃剂,所述阻燃剂为微胶囊包覆红磷和纳米氢氧化铝,所述微胶囊包覆的红磷与纳米氢氧化铝的质量比为1:1‑5。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导电阻燃聚苯醚,导电阻燃聚苯醚由于碳纤维、聚烯烃的加入影响聚苯醚的阻燃性,采用复合阻燃剂,微胶囊包覆红磷能够在高温下热分解并与聚苯醚形成阻隔层,纳米氢氧化铝能够在吸收聚烯烃碳纤维燃烧而释放的热量,形成芳香族碳化阻隔层吸收燃烧释放的热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导电阻燃聚苯醚。
背景技术
聚苯醚树脂(简称PPE或PPO)是一种主链上含有苯环的非极性线型结构的高分子工程塑料,这种结构赋予了材料良好的物理机械性能、耐热性和电气绝缘性,其吸湿性低、强度高,尺寸稳定性好,高温下耐蠕变性是所有热塑性工程塑料中最优的。但是纯PPE树脂玻璃化温度高,熔体黏度较高,需要在300℃高温下加工,而高温加工(330℃)又易发生热氧降解,加工成型困难和能耗过大,实际应用推广受限制,为此通常加入PP、PS、PA和弹性体等组分进行改性,但是这些组分由于具有易燃性,加入后会严重损害材料的阻燃性能。另外高分子材料体积电阻率大,易积聚大量静电荷,从而妨碍了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重则引起火灾、爆炸等事故。
随着对产品性能要求的提高,以及对产品生产安全和使用安全的重视,国内外对聚苯醚的阻燃性和导电性研究的非常多,例如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申请的专利:阻燃聚苯醚组合物,公开号为:CN1116359C,以及其申请的专利:导电聚苯醚-聚酰胺共混物,公开号:CN1238426C,分别研究了聚苯醚的阻燃、导电性能。但是,同时研究解决聚苯醚的阻燃性和导电性能的却很少见,主要是因为产品做到导电后,阻燃性会大大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导电阻燃聚苯醚,具体为:
包括聚苯醚、聚烯烃、导电剂以及阻燃剂,所述阻燃剂为微胶囊包覆红磷和纳米氢氧化铝,所述微胶囊包覆的红磷与纳米氢氧化铝的质量比为1:1-5。
上述的一种导电阻燃聚苯醚,其中:所述聚苯醚为聚苯醚树脂或苯乙烯改性的聚苯醚树脂。
上述的一种导电阻燃聚苯醚,其中:所述聚烯烃为马来酸酐或琥珀酸酐接枝的氢化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或者马来酸酐或琥珀酸酐接枝的氢化苯乙烯-异戊二烯-苯乙烯共聚物。
上述的一种导电阻燃聚苯醚,其中:所述导电剂为石墨、炭黑、碳纤或者钢纤中的一种或者几种。
上述的一种导电阻燃聚苯醚,其中:所述微胶囊分为2层包覆,由内到外第一层为阿拉伯-明胶包覆层,第二层为苯乙烯包覆层。
上述的一种导电阻燃聚苯醚,其中:所述微胶囊第一层的制作方法为:
1)分别称取4.0g明胶和4.0g阿拉伯树胶,在40℃条件下溶于蒸馏水中,4000r/min条件下将红磷15g在上述溶液中乳化15min;
2)然后用10%的氢氧化钠溶液调节pH至为3.8~4.0左右,3000r/min复凝30min;
3)将体系移入-20℃低温环境中,3000r/min搅拌条件下降温至0~5℃,调节体系pH值为9.0左右碱处理20min;
4)加入4mL戊二醛溶液搅拌30min后,将体系移入40℃的恒温水浴锅中升温,当温度恒定后固化反应3h,然后加入50mL含有4.0g单宁酸的溶液固化处理4.5h;
5)离心、水洗、过滤、晾干,得到包覆一层的微胶囊红磷。
上述的一种导电阻燃聚苯醚,其中:所述微胶囊第二层的制作方法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山聚威工程塑料有限公司,未经昆山聚威工程塑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4288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