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换气方法和换气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610139805.3 | 申请日: | 2011-02-1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64316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20 |
| 发明(设计)人: | S·鲁勒;S·格雷夫 | 申请(专利权)人: | 博斯特尔研究中心-莱布尼茨医学和生物科学中心 |
| 主分类号: | A61M16/00 | 分类号: | A61M16/00;A61M16/20 |
| 代理公司: | 上海一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66 | 代理人: | 马莉华;崔佳佳 |
| 地址: | 德国博*** | 国省代码: | 德国;DE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换气 方法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用于生物体(3)换气的方法,检测流入所述生物体(3)和流出所述生物体(3)的呼吸气流(v),从检测的呼吸气流(v)确定出现吸气阶段还是呼气阶段,调节所述生物体(3)的呼吸器官内的空气压力(p),其特征在于,识别吸气阶段后的识别,在吸气阶段开始时提高所述呼吸器官内的空气压力(p),随着呼吸循环的进行,再降低所述呼吸器官内空气压力(p)。
本发明是申请号为2011800121797,申请日为2011年2月18日的发明名称为“换气方法和换气装置”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生物体换气(ventilation)的方法、换气装置和阀控装置。
总体上,本发明涉及具有呼吸问题的患者的换气领域。用COPD患者作为实例,特别是具有高碳酸血症呼吸功能不全的患者。这些患者中,由于各种不同的疾病,肺中已经出现结构改变,为了确保充分的气体交换,需要呼吸肌肉组织增加做功。随着疾病进展,呼吸肌肉组织越发疲惫,因此,呼吸期间出现呼吸感觉不足,即便是非常轻微的呼吸。在明显的情况下,特别在夜间睡眠时,呼吸肌肉组织和呼吸驱动力不再能通过增加呼吸深度和增加呼吸频率补偿肺部结构变化。
背景技术
已有人提出用于支持此类患者的换气装置,例如,US 6,105,575或US 6,240,919B1所述。此类装置提供在吸气(IPAP)过程中通过换气面罩供给患者的由换气装置控制的吸气压,以及在呼气(EPAP)过程供给的由换气装置控制的呼气压。换气装置为患者自动调节。例如,典型的IPAP支持压力是10到30mbar,EPAP支持压力为4到10mbar。主流观点是为了确保尽可能最佳的呼吸支持,在患者可接受的范围内,压力应尽可能高。
然而,对COPD患者换气的一些研究表明压力幅度(即IPAP和EPAP的差)增大,不能引起呼吸肌肉组织所需的缓解,却常常导致肺部过度充气增加。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披露一种用于生物体换气的方法和用于该目的的换气装置,从而能以最可能的方式避免不利的肺部过度充气。
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生物体(3)换气的方法,检测流入所述生物体(3)和流出所述生物体(3)的呼吸气流从检测的呼吸气流确定处于吸气阶段还是呼气阶段,调节所述生物体(3)的呼吸器官内的空气压力(p),识别吸气阶段后,在吸气阶段开始时提高所述呼吸器官内的空气压力(p),随着呼吸循环的进行,再降低所述呼吸器官内的空气压力(p)。
在另一优选例中,在所述吸气阶段,首先提高所述呼吸器官内的空气压力(p),然后再降低所述呼吸器官内的空气压力(p),其中斜率连续降低。
在另一优选例中,在所述吸气阶段结束前,在所述吸气阶段将所述呼吸器官内的空气压力(p)降低至初始值,所述初始值在所述吸气阶段开始时作为起始值(p0)设定。
在另一优选例中,在所述吸气阶段期间,当达到所述呼吸气流的最大量时,在所述吸气阶段将所述呼吸器官内的空气压力(p)降低至所述初始值。
在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生物体换气的方法,特别是如本发第一方面所述的方法,检测流入所述生物体(3)和流出所述生物体(3)的呼吸气流从检测的呼吸气流确定处于吸气阶段还是呼气阶段,调节生物体(3)的呼吸器官内的空气压力(p),在所述呼气阶段,根据呼气的呼吸气流和由其衍生的参数调节呼吸器官内的空气压力(p),使得流出所述生物体(3)的呼吸气流达到预定量。
在另一优选例中,在呼气阶段,所述呼吸器官内空气压力(p)增加到最大压力,所述最大压力是在所述生物体(3)的平均呼气阶段持续期间一半之前达到的。
在另一优选例中,在呼气阶段,在所述呼气阶段末,按基本指数式衰减函数方式降低所述呼吸器官内的空气压力(p)。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博斯特尔研究中心-莱布尼茨医学和生物科学中心,未经博斯特尔研究中心-莱布尼茨医学和生物科学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3980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