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输水明渠野生动物跨行通道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610138433.2 | 申请日: | 2016-03-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178067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19 |
发明(设计)人: | 范欣柯;常理;杨丹;陈国柱;杨桃萍;张倩;张南波;张建民;易仲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建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B5/00 | 分类号: | E02B5/00;E01D18/00 |
代理公司: | 贵阳中新专利商标事务所52100 | 代理人: | 刘楠 |
地址: | 550081 贵***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输水 明渠 野生动物 通道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输水明渠野生动物跨行通道系统,属于野生动物保护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为了平衡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人类开发建设活动的同时保护野生动物生存的权利,在最大程度上避免或减缓铁路、公路等大型线性工程建设与运行对野生动物正常觅食、迁徙繁殖造成的不利影响,一般会根据不同野生动物类型,尤其是大型哺乳动物和爬行动物向高处攀爬或向低处穿行等习性特点,尝试了建设跨行“绿桥”、下行涵洞等野生动物通道的方式,以期望在很大程度上为野生动物铺设出了一条新的生存之路。
水利工程供水、灌溉等输水渠道的建设和运行,虽然相对于铁路、公路等大型线性工程来说影响较小,但由于输水渠道具有干支线交错复杂、渠系线路较长、分布范围广泛等线性、面性兼顾的特点,尤其是分布在农村地区的大型水利工程输水渠道的建设和运行,也会在较大程度上造成其沿线野生动物生存、繁殖栖息环境的破碎化、片段化,压缩其影响区域野生动物的栖息地范围,特别是涉及重要野生动物迁徙线路的输水渠道长期运行产生的累积不利环境影响,可能会使输水渠道沿线及周边范围野生动物种群结构及生态系统整体多样性产生深远的、难以恢复的不利影响。
目前,由于对环境保护工作的日趋重视,我国铁路、公路等大型线性工程的野生动物通道建设及相关研究实例日趋增多,较为典型的为青藏铁路在穿越可可西里、羌塘等自然保护区时设置的桥梁下方、隧道上方及缓坡平交3种形式野生动物通道,其建设基本满足了野生动物通行的需要。而在水利工程输水渠道野生动物通行考虑方面,由于相对于铁路、公路等大型线性工程来说工程规模较小、影响也较小,目前尚缺乏较为经济、有效、可操作的成熟实例以指导输水渠道沿线野生动物通行保护工作。
由此,从环境保护角度出发,研究经济、有效、可操作的输水明渠野生动物跨行通道系统,建设绿色环保型水利工程,是势在必行并符合建设生态文明需要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输水明渠野生动物跨行通道系统。根据水利工程输水明渠沿线野生动物通行要求,从环境、经济及社会等综合角度出发,通过在输水明渠顶部及周边构建野生动物通行野生动物通道的方式,确保水利工程输水明渠沿线野生动物安全、有效通行,以实现水利工程建设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效统一与平衡,并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一种输水明渠野生动物跨行通道系统,该方法是在输水明渠沿线每间隔1千米左右设有一条供野生动物跨越输水明渠的野生动物通道,确保输水明渠沿线的野生动物能够安全自然的在输水明渠两岸之间自由通行,扩大野生动物的栖息地范围,为野生动物的生存、迁徙、繁殖提供便利条件。
前述方法中,所述供野生动物跨越输水明渠的野生动物通道上种植有乔木、灌丛和草丛构成的自然植被,自然植被与野生动物通道两岸上坡面和下坡面的自然植被融为一体,在野生动物通道上人为营造野生动物生存环境,并在野生动物通道上撒落一些食物和野生动物粪便,引导野生动物毫无戒备的通过野生动物通道。
前述方法中,在所述供野生动物跨越输水明渠的野生动物通道两侧设置保护网,防止上野生动物从野生动物通道两侧坠入输水明渠溺亡。
根据上述方法构成的本发明的一种野生动物通道结构,包括输水明渠,沿输水明渠长度方向间隔设有跨越输水明渠的野生动物通道;野生动物通道两侧设有保护网;野生动物通道顶部种植有自然植被,自然植被内撒落有野生动物引诱物。
前述野生动物通道结构中,所述输水明渠的横截面形状为梯形,梯形的底口宽度小于上口宽度,梯形表面设有混凝土边坡;输水明渠的上口两侧设有低于输水明渠两岸上坡面和下坡面的承台,承台上铺设有基础垫层,靠近上坡面一侧的基础垫层内设有排水管。
前述野生动物通道结构中,所述输水明渠上口两侧的基础垫层之上经承重梁连接,承重梁包括横跨输水明渠的架空梁和与承台平行的沿线梁;架空梁与沿线梁相互垂直构成井字形结构坐落在基础垫层之上;承重梁之上铺设有盖板,盖板四周设有围栏,围栏范围内填充有种植土,种植土上种植有自然植被。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建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电建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3843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清洁设备
- 下一篇:一种岩溶地区溶洞上覆土层注浆加固结构及其设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