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熄焦方法与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610137372.8 | 申请日: | 2016-03-1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78938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11 |
| 发明(设计)人: | 张书廷;闫晓彤;任云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大学 |
| 主分类号: | F28D20/00 | 分类号: | F28D20/00;C10B39/04 |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北洋有限责任专利代理事务所 12201 | 代理人: | 王丽 |
| 地址: | 300072 天***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方法 装置 | ||
1.一种炼焦工业中的熄焦方法,其特征是红焦炭在与大气隔绝的密闭容器中,喷水降温及所产蒸汽的使用过程至少由以下过程组成:
(1)向密闭容器中的红焦炭喷水,使红焦炭降温的焦炭喷水汽化降温过程;
(2)喷水汽化降温过程产生的熄焦蒸汽导入蒸汽储罐储存的蒸汽储存过程;
(3)熄焦蒸汽作为热源向外供热或对外做功,熄焦蒸汽自身冷凝的熄焦蒸汽冷凝过程;
(4)熄焦蒸汽冷凝过程产生的冷凝液进行脱除氨成分的冷凝液除氨过程;
所述步骤(4)的冷凝液除氨过程采用膜组件实现,在膜组件中,含氨废水与吸收液被分隔在膜的两侧独立流动,废水中的氨在浓度差的作用下透过膜材料上的微孔与吸收液接触后被吸收液选择性吸收,从而完成氨的高效分离;将冷凝液中的氨分离后得到的处理液直接送往废水生物处理工序进行处理或不经生物处理直接送往废水制循环水得到净水的膜处理工序,或将冷凝液经一级膜分离除氨后得到的一级贫液经过加碱提高pH值后再进行二次膜分离除氨,经二次除氨得到的二级贫液送入废水生物处理工序或不经生物处理直接送往废水制循环水得到净水的膜处理工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炼焦工业中的熄焦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4)冷凝液除氨过程采用蒸馏方法,将冷凝液中的氨分离后得到的处理液直接送往废水生物处理工序进行处理,或经一级蒸馏分离除氨的一级贫液经过加碱提高PH值后进行二次蒸馏或膜分离除氨,经二次除氨得到的二级贫液送入废水生物处理工序,或送往废水制循环水得到净水的膜处理工序。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炼焦工业中的熄焦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熄焦蒸汽冷凝过程产生的冷凝液与剩余氨水混合作为所述红焦炭喷水汽化降温的用水使用(,所产生的蒸汽冷凝液送入另一批次红焦炭的喷水汽化降温用水使用,或熄焦蒸汽冷凝过程产生的冷凝液单独作为另一批次红焦炭喷水汽化降温的水源使用,所产生的蒸汽冷凝液送入膜分离除氨工序或蒸馏除氨工序。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炼焦工业中的熄焦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步骤(3)熄焦蒸汽冷凝过程产生的不凝气送往脱氨工序前的煤气系统中。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炼焦工业中的熄焦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1)和步骤(2)焦炭喷水汽化降温过程与蒸汽储存过程之间设置蒸汽净化过程;所述净化过程采用湿式洗涤方法进行净化;洗涤液中加入或不加入钠碱。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炼焦工业中的熄焦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蒸汽储存过程是由汽液两相共存,在汽液相间水分子的物质移动实现的。
7.实现权利要求5熄焦方法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进行蒸汽净化的装置由两级洗涤装置串联组成;一级净化装置为空塔或格栅塔或大孔径填料塔,二级净化装置为小孔径填料塔;两级串联的净化装置或是分为小孔径填料塔在上部的上下段的一塔式结构,或是下孔径填料塔在后段的两个塔的串联结构;一塔式结构时,蒸汽从净化塔下部进入,净化用液体从塔顶部喷入后或是通过小孔径填料层后再通过下部净化段层从塔底流出,或是小孔径填料层的液体单独循环,下部净化段的液体单独循环;两塔串联结构时,蒸汽通过一级塔后再进入小孔径填料塔d二级塔,两个填料塔的净化用液体或单独循环或是二级塔的出口净化液送入一级塔的进口。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蒸汽储存罐至少由罐体、在罐体上部设置的蒸汽出口、蒸汽入口组成;蒸汽入口与蒸汽净化装置的蒸汽出口侧相连接,蒸汽出口与蒸汽热源用户端入口相连接。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蒸汽储存罐中或蒸汽储存罐的出口蒸汽管线上,设置有利用外来热源进行加热的加热器,在蒸汽储存罐设置的加热器设置在液相中或汽相中或两相中同时设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大学,未经天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37372.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焦炭气孔率的控制方法
- 下一篇:土壤改良剂及其制备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