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细菌性果斑病种子杀菌剂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610137163.3 | 申请日: | 2016-03-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60694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24 |
发明(设计)人: | 李逸龙;许玲;朱品宽;李云峰;李郁琴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东师范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N59/12 | 分类号: | A01N59/12;A01N59/00;A01P1/00;A01C1/00 |
代理公司: | 上海麦其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57 | 代理人: | 董红曼 |
地址: | 200062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细菌性 果斑病 种子 杀菌剂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属于植物种传病害的杀菌及控制领域,具体涉及到西瓜细菌性果斑病的杀菌及防治。本方法公开了一种新型的复合杀菌剂,包括主要起杀菌作用的二氧化氯(ClO2),主要起促进萌发作用的次氯酸钠(NaClO),和主要起稳定剂作用的碘酸钾(KIO3)三种成分组成。采用本发明的杀菌剂对已检测出带细菌性果斑病菌的西瓜种子及人工模拟带细菌性果斑病菌的西瓜种子进行处理后,不仅促进了种子的萌发率和发芽势,而且杀菌效果显著,显著优于已报道的现有果斑病杀菌药剂及杀菌方法。本发明的杀菌方法可以简单、快速、彻底地杀死西瓜种子携带的果斑病菌,操作简单,无毒无污染,具有巨大的实际应用价值。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植物种传病害的杀菌及控制领域,具体涉及细菌性果斑病感染的西瓜及甜瓜的杀菌与防治。
技术背景
西甜瓜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2012年统计,我国西甜瓜种植面积超200万hm2,总产量为6818万吨,而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库(FAOSTAT)统计数据2012年我国西甜瓜种植面积占世界西瓜总面积的59%以上,产量占68.1%。中国作为西甜瓜种植生产的世界第一大国,西甜瓜的病害问题十分严重。根据中国农科院植保所近年的统计,西瓜上主要的细菌性病害有细菌性果斑病、角斑病、缘枯病、叶枯病等,特别是细菌性果斑病,作为一种典型的种传病害,蔓延迅速,严重威胁了西瓜甜瓜的生产及制种业发展。
西瓜细菌性果斑病(bacterial fruit blotch of watermelon,BFB)是由燕麦噬酸菌西瓜亚种(Acidovoraxavenaesubsp.citrulli,Aac)引起的一种致死型细菌病害,主要造成西瓜、甜瓜、南瓜等葫芦科作物的毁灭性后果。自1989年起BFB在美国首次报道以后,在美国曾有2次大规模性爆发,造成了几千公顷的西瓜大面积的损坏。我国于上世纪90年代初见诸报道,初始该病仅在西甜瓜主要制种区新疆和甘肃省有报道,但从2003年后BFB在我国迅速蔓延,并在广西、海南、内蒙古、北京、山东、吉林、福建等多省份都有发生。BFB的爆发不仅造成了大面积西瓜和甜瓜减产甚至绝收,而且发生了多起种子企业和农户的纠纷案件,给西甜瓜产业带来了不利影响。2000年7月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和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调查了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哈密瓜田,果斑病发病面积1.13万hm2,病株率超90%,损失高达二千多万元人民币。2002年11月至2003年1月,海南三亚、陵水、英州和文昌等地因该病损失嫁接苗1000万株。近10年来,多家大型跨国种业公司一直在我国设有西甜瓜的繁种和育种基地,由于果斑病的发生和危害,致使很多国际公司陆续撤出中国,直接影响新疆、甘肃等制种基地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因此,有效稳定的果斑病控制手段,对我国西甜瓜制种和产地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
由于西瓜细菌性果斑病在我国发病面积逐年升高,我国在2006年和2007年将西瓜细菌性果斑病分别定为全国农业植物检疫性病害和进境植物检疫性病害,对西瓜种子的检疫和消毒有了明确规定。政府严禁销售携带有BFB的种子,对于企业销售的原种需开具相关植物检疫合格证明。而在实际生产中发生果斑病的情况下,由种子销售企业对BFB造成的经济损失进行全权赔偿。尽管国家出台了严格的法律规定,2007年后仍然发生了多起由BFB引起的重大赔偿案件。2009年10月海南省2个嫁接苗场因该病损失近500万株苗。2010年1月,山东省昌乐县尧沟、临朐等地发现果斑病的嫁接苗达500万株,都让企业造成了百万级的经济损失。西瓜细菌性果斑病是一种典型的种传病害,主要通过种子进行病原的携带和传播。造成赔偿案的原因都是企业未进行种子的检疫和消毒或对种子的杀菌和消毒不彻底。由于BFB种子传播的特性,国内外对其主要的控制策略是对致病源头-种子进行彻底消灭,即对生产的原种进行彻底消毒。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东师范大学,未经华东师范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3716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草本植物用生长调节剂
- 下一篇:一种阿维·三唑磷无芳烃乳油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