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分光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光栅及其使用方法和显示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10136345.9 | 申请日: | 2016-03-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72892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22 |
发明(设计)人: | 武晓娟;彭晓青 | 申请(专利权)人: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B27/22 | 分类号: | G02B27/22;C09K19/52;G02F1/13;G02F1/1343;G02F1/133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昊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12 | 代理人: | 汪源;陈源 |
地址: | 100015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分光 材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光栅 使用方法 显示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分光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光栅及其使用方法和显示装置,所述分光材料包括液晶混合物和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所述液晶混合物包括负性向列相液晶、手性添加剂和离子液体,所述液晶混合物与所述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的质量比范围为3/7至8/2。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由于在2D显示和3D显示时不需要持续给光栅施加电场,只需要在2D显示和3D显示进行切换时施加电场。因此,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降低3D液晶显示装置的功耗,提高显示效果,延长待机时间。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分光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光栅及其使用方法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裸眼3D液晶显示可以分为屏障式裸眼3D液晶显示和透镜式裸眼3D液晶显示。屏障式3D液晶显示由于可以和诸如液晶显示面板或者有机电致发光显示面板的工艺兼容,因此得到了广泛的研究。现有的屏障式3D显示在显示面板的出光侧设置TN型液晶光栅,这种3D显示技术较为成熟、价格便宜,而且可以实现2D显示模式与3D显示模式的切换。然而,由于现有的3D液晶显示装置进行3D显示时,需要同时给2D显示面板和液晶光栅加载电压,导致功耗较大,不利于节能,从而影响待机时间。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分光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光栅及其使用方法和显示装置,用于解决现有的3D液晶显示装置进行3D显示时,需要同时给2D显示面板和液晶光栅加载电压,导致功耗较大,不利于节能,从而影响待机时间的问题。
为此,本发明提供一种分光材料,所述分光材料包括液晶混合物和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所述液晶混合物包括负性向列相液晶、手性添加剂和离子液体,所述液晶混合物与所述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的质量比范围为3/7至8/2。
可选的,所述液晶混合物与所述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的质量比为7/3、6/4或者5/5。
可选的,所述负性向列相液晶的质量比范围为69%至98.9%,手性添加剂的质量比范围为1%至30%,离子液体的质量比范围为0.1%至1%。
可选的,所述负性向列相液晶、手性添加剂和离子液体的质量比分别为97.9%、2%和0.1%;或者
所述负性向列相液晶、手性添加剂和离子液体的质量比分别为74.8%、25%和0.2%;或者
所述负性向列相液晶、手性添加剂和离子液体的质量比分别为94.85%、5%和0.15%。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上述任一分光材料的制备方法,所述分光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
将负性向列相液晶、手性添加剂和离子液体混合均匀形成液晶混合物;
将所述液晶混合物与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混合均匀形成分光材料。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光栅,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之间设置有分光层,所述分光层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透光区域和分光区域,所述分光区域设置有分光单元,所述分光单元包括分光材料层,所述分光材料层的构成材料包括上述任一分光材料。
可选的,所述分光单元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基板上且靠近第二基板一侧的第一电极和设置在所述第二基板上且靠近第一基板一侧的第二电极,所述分光材料层设置在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
可选的,所述第一电极上且靠近分光材料层一侧设置有第一取向层,所述第二电极上且靠近分光材料层一侧设置有第二取向层,所述分光材料层设置在所述第一取向层与所述第二取向层之间。
可选的,所述分光材料层的厚度范围为2μm-50μm。
可选的,所述分光材料层的厚度为10μm或者15μm。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上述任一光栅的使用方法,所述光栅的使用方法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3634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