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高强度低碳合金钢制动鼓在审
申请号: | 201610135207.9 | 申请日: | 2016-03-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24570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01 |
发明(设计)人: | 张才富;张才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绵阳市联合传动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2C38/18 | 分类号: | C22C38/18;C22C38/04;C22C38/12;C22C38/02;F16D65/10 |
代理公司: | 绵阳市博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35 | 代理人: | 杨晖琼 |
地址: | 621000***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强度 合金钢 制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配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高强度低碳合金钢制动鼓。
背景技术
制动鼓,又称为鼓式制动器,是汽车制动器中常见的一种,用于使行驶中的汽车减速或者停车。
现有的用于制作制动鼓的材料,一般包括铸铁或者双金属这两大类。
其中,铸铁主要用于大中型车辆,其具有较好的铸造性能,耐磨性、耐热性和导热性较好,但是,其抗热疲劳性较差,当汽车重载、高速行驶时,尤其在下长坡或陡坡时,由于制动力大,且连续多次制动,使得制动鼓内壁温度急剧升高,同时其内外温差加大,制动鼓材料的高温力学性能也急剧下降,制动鼓壁厚越大,内外温差越大,温差应力加上材料的高温力学性能恶化,常导致铸铁的制动鼓内壁由纵向微裂发展为龟裂,以致最后制动鼓开裂。
为了解决铸铁材料的制动鼓的上述缺陷,另外一种制动鼓材料是采用双金属材料,即综合利用钢的良好的力学性能和铸铁的耐磨、耐热性能,比如申请号为201010535561.3、专利名称为“高强度轻量化双金属制动鼓的制造方法及其双金属制动鼓”的中国专利申请,又比如申请号为201210061027.2、专利名称为“一种双金属复合材料制动鼓的成型方法”的中国专利申请,这种双金属材料制造的制动鼓,虽然可以部分解决铸铁制动鼓的问题,但是,由于双金属制动鼓制备工艺的特殊性导致其成本过高,并且其外壳虽为金属但内壁处仍然为铸铁,在实际工况中遇水内孔仍会产生龟裂,从而埋下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强度低碳合金钢制动鼓,以解决上述问题。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一种高强度低碳合金钢制动鼓,其材料是低碳合金钢,所述低碳合金钢的碳含量按质量百分比计,为0.2%-0.35%,所述低碳合金钢还含有按质量百分比计的至少下述一种元素:
Cr:0.1%-0.35%或者0.5%-1.3%;
Mn:0.35%-1.5%;
Mo:0-0.4%;
Si:0.1%-0.4%或者1%-1.5%。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铸铁材料和双金属材料存在的问题,本申请的发明人通过大量试验,选择一种合适的低碳合金钢作用制造制动鼓的材料,
其中,碳含量为0.2%-0.35%可以保证制动鼓拥有良好的加工性并拥有一定的耐磨性,并且由于处于低碳钢的水平,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开裂
合适含量的铬(Cr)的加入,可以提高材料的耐磨性并且能使材料获得一定的强度,但由于Cr的导热性相当的差,故选材时取值不宜过高,以避免过高的Cr含量使其散热性降低;
合适含量的锰(Mn)的加入,可以提高材料的耐磨性并且确保低碳合金钢的焊接性能及切削性能;
合适含量的钼(Mo)的加入,可以提高材料强度;
合适含量的硅(Si)的加入,可以提高材料的抗氧化和耐磨耐热能力。当其与Mn结合时因为Si有微弱的抑制晶粒长大的作用,Mn引起的调质粗晶粒,有相互改善的作用。
上述所选材料制备的低碳合金钢,与灰铸铁250在实验室做性能对比试验,实验结果表明:
上述材料在正火态(HRC<22)的时候其耐磨性、摩擦性能和散热性与铸铁相当。在调质态(HRC22-35)其耐磨性约为灰铸铁的2倍,摩擦性和散热性与铸铁相当。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低碳合金钢的碳含量按质量百分比计,为0.26-0.34%,所述低碳合金钢还含有按质量百分比计的下述元素:
Cr:0.80-1.10%;
Mn:0.40-0.70%
Mo:0.15-0.25%
Si:0.17-0.37%。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低碳合金钢的硬度为22-35HRC。
为了保证所选低碳合金钢具有良好的耐磨性,发明人根据和铸铁HT250的耐磨试验对比发现所选低碳合金钢硬度应选取为22-35HRC,其中当其硬度在HRC22的时候其耐磨性略优于HT250,随着硬度的增高其耐磨性越来越好,但由于考虑到和其配合的摩擦片的寿命情况,当硬度超过HRC25的时候,摩擦片的寿命急剧下降。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低碳合金钢的抗拉强度不低于500MPa。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低碳合金钢的厚度为:6-15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绵阳市联合传动科技有限公司,未经绵阳市联合传动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3520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生物硝化的快速启动方法
- 下一篇:基于高压静电喷雾法分解碳纳米管束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