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复合正极材料、其制备方法和锂离子电池在审
| 申请号: | 201610134832.1 | 申请日: | 2016-03-0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33402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01 |
| 发明(设计)人: | 罗绍华;张俊;王志远;包硕;刘延国;王庆;张亚辉;刘思宁;李俊哲;刘东芳;孙梅竹;杨悦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北大学 |
| 主分类号: | H01M4/58 | 分类号: | H01M4/58;H01M4/485;H01M4/583;H01M4/139;H01M10/0525 |
| 代理公司: | 北京品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332 | 代理人: | 巩克栋;侯潇潇 |
| 地址: | 110004 辽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复合 正极 材料 制备 方法 锂离子电池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化学材料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复合正极材料、其制备方法和锂离子电池, 尤其涉及一种LiAlO2-LiMnPO4/C复合正极材料、其制备方法和包含所述复合正极材料的锂离 子电池。
背景技术
动力锂离子电池是目前电动汽车的核心部件,能量密度、倍率性能、成本、安全性和循 环寿命是衡量正极材料商业化的关键指标。目前已商业化的正极材料主要有三元材料电池、 锰酸锂电池与磷酸铁锂电池,这三类正极材料在这五方面都不具有绝对优势导致动力锂离子 电池材料发展出现了瓶颈。三元系电池材料虽然能量密度高,但价格偏高,工艺上对环境和 技术要求高,热稳定性较差,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锰酸锂电池价格相对便宜,但其高温循 环差引起的里航削减问题已经慢慢凸显;磷酸铁锂电池循环寿命长,但能量密度低,导致磷 酸铁锂电动汽车续驶里程较短。综上,考虑到高低温性能、循环寿命、价格和安全性等影响 因素,当前商业化的三种电池均不可能成为未来纯电动车的理想选择。因此,研究开发下一 代具有更高能量密度、长寿命、廉价且安全的新型动力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是发展的必然。
在目前所报道的正极材料中,磷酸锰锂正极材料具有4.1V的高电位,比磷酸铁锂提高 0.7V,磷酸锰锂电池的能量密度较磷酸铁锂提高约20%,约170Wh·kg-1,且磷酸锰锂价格更 便宜。与锰酸锂相比,磷酸锰锂具有相近的工作电压,但能量密度更高,高温循环寿命更长。 与三元材料相比,磷酸锰锂具有相似的能量密度,但更安全、价格更低。因此磷酸锰锂正极 材料的研究引起的广泛的关注。
但是,磷酸锰锂正极材料的电子和离子导电性较差,导致其大倍率充放电性能较差。近 年来,通过表面材料颗粒纳米化、离子掺杂、碳包覆或者金属及含锂氧化物包覆等手段已明 显改善LiMnPO4的电化学性能。例如,CN102931400A公开了一种纳米级锂离子电池复合正 极材料LiMnPO4/C的合成方法;CN103000888A公开了一种锂离子电池复合正极材料 LiMnPO4-Li3V2(PO4)3/C及其制备方法;CN103199247A公开了一种具有多层次导电网络的锂 离子电池复合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CN103337628A公开了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纳米磷 酸锰锂的合成方法;CN101944597A公开了一种炭气凝胶包覆LiMnPO4/C的制备方法;CN 104091946A公开了一种溶剂和碳源一体化合成LiMnPO4/C的方法;CN103515599A公开了 一种磷酸锰锂和碳纳米管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具有纳米层状结构的LiAlO2是一种快离子导体,具有高的比表面积和锂离子导电性,可 提供锂离子扩散通道,降低锂离子扩散路径。CN104241636A公开了一种表面包覆LiAlO2的锂离子电池锰系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但是,将LiAlO2与LiMnPO4复合用作正极材料,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复合正极材料、其制备方法及锂 离子电池,所述复合正极材料采用铝酸锂多孔纳米片快离子导体为复合材料,其作为锂离子 电池正极的循环性能和安全性能显著提高,能够广泛应用于锂离子电池领域。
为达此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如无特殊说明,所述“wt.%”均指质量百分含量,所述复合正极材料可用 LiAlO2-LiMnPO4/C表示。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复合正极材料,所述复合正极材料包括铝酸锂(LiAlO2) 和磷酸锰锂(LiMnPO4)和微量的碳(C),所述磷酸锰锂负载在铝酸锂表面,所述铝酸锂的 质量占磷酸锰锂质量的0.1-10wt.%,所述铝酸锂为尺寸大小为5-10μm的六方形片,其晶相为 α-LiAlO2;所述磷酸锰锂为一次颗粒大小为50-200nm的柱状或类球状。
所述尺寸大小是指长、宽和高的大小;所述一次颗粒大小是指晶粒大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北大学,未经东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3483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