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主动型发光织物有效
| 申请号: | 201610133567.5 | 申请日: | 2016-03-0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85227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1-21 |
| 发明(设计)人: | 赖信凯;吴昱寯;洪维泽 | 申请(专利权)人: | 远东新世纪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21V33/00 | 分类号: | F21V33/00;F21V23/00 |
| 代理公司: | 11006 北京律诚同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徐金国 |
| 地址: | 中国台湾台北市大***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主动 发光 织物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嵌合式的主动型发光织物,其包含一基底织物;一成对的导电部件,其是完全嵌设该基底织物之中;一发光部件,其是设于该成对的导电部件之上并分别与其电性连接,以及一透明导电部件,其是设于该发光部件之上,其中,该成对的导电部件是彼此实质上分离设置。本发明的发光织物改善了已知发光织物长时间发光所产生的点缺问题,并提供一种穿戴更加舒适、手感更佳的薄型化发光织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主动型发光织物,且特别是关于一种使用寿命周期长且薄型的主动型发光织物。
背景技术
已知,传统的织物主要是提供基本的防护保暖及美观的作用。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智能织物的开发逐渐受到重视,追求织物更多样化的功能,以满足穿戴者所需的互动机能,并增加织物本身的附加价值。
先前智能织物的应用多以休闲运动与照护为主,提供使用者安全警示、照明或显示等等的功能,目前已经有许多具有发光功能的智能织物的设计相继被开发出来。
前述发光织物的发光机制主要分成主动式与被动式。被动式发光织物是利用贴附于该织物上的反光材料,通过外来光线的照射,并将该光线反射而呈现出类似发光的效果,其发光的强度会受限于光源的照射强度,当外来光源的照射强度较弱时,其发光的强度也会下降,安全警示的效果因而不足。
已知,主动式发光织物通常是通过配置多个点状光源来达到发光显示的效果。例如,该点状光源可使用发光二极管做为发光元件,以粘贴或是缝合的方式与织物接合,利用发光元件产生的光线,做为安全警示或照明显示。日本专利公开案2004-308050中,即描述一种附着有以预定图样排列的多个发光二极管的织物。但此类发光方式仅能在定点发出点状光,或是需要使用较多数量的发光元件通过排列才能呈现出图样化的效果。然而,此种方式显示的图样也非连续式的,并无法达到好的显示效果;又,呈现的光线颜色通常仅为发光元件本身的颜色,因此所能呈现的光线颜色较为单调,缺乏变化性,且此类发光织物由于接合了所需设置的发光二极管,致使通过此方式所制得的织物本身过于硬挺,于穿着上及手感上皆不舒适,亦无法进行水洗。
为解决前述的问题,已知技艺者继而开发出以电激发光(Electroluminescence,EL)应用在织物上的技术。例如,美国专利8,384,288即揭示了一种电激发光织物,其是将已知EL元件与织物结合。该技术是先于织物上印刷一层平坦层,以便于后续导电层能够平坦地涂布于其上且维持均匀的厚度;但此一平坦层厚度厚达1mm以上(说明书中揭露厚约1mm-60mm),此增加了发光织物的整体厚度,且已知EL元件是通过上下电极导通以进行发光,使用者在接触到上电极时会有触电的可能性,因此于此种EL元件上还需要设置一层保护层以防止漏电;另外,为了使上下电极导通,已知须于上下电极与其他元件之间,分别贴上铜箔,并通过铜箔再与电线焊接,最后将电线分别与电源供应器的两端相连接,以提供足够的电压激发EL元件发光。此一做法并不利于卷对卷(Roll-to-Roll,R2R)的连续制程,此外焊接点亦存在有稳定性不佳等问题,且由于电线本身的厚度,会各自在上下电极与其他元件间增加一个厚度差,使得此种发光织物整体的平整性下降。
除此之外,通过上下电极导通进而发光的EL元件,常有长时间发光之后,EL元件上会出现烧坏的暗点缺陷,影响显示的效果,使得已知的电激发光织物使用寿命较短,并存在耐久性不佳的问题。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即在于提供一种主动型发光织物,借以改善上述已知技术的缺点。
为达到前述的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嵌合式的主动型发光织物,其包含一基底织物、一成对的导电部件、一发光部件及一设于该发光部件之上的透明导电部件。前述的成对的导电部件是彼此实质上分离设置且是完全嵌设该基底织物之中。前述的发光部件是设于该成对的导电部件之上,并分别与其电性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远东新世纪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远东新世纪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3356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