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深层软土中贯入式土压力盒埋设方法及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610128697.X | 申请日: | 2016-03-07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38010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10 |
| 发明(设计)人: | 李芝军;朱付广;樊炼;彭斌;黄河;李勃;曹文庆;李漪;戴张俊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北省电力勘测设计院;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G01L1/00 | 分类号: | G01L1/00;E02D1/00 |
| 代理公司: | 武汉宇晨专利事务所42001 | 代理人: | 王敏锋 |
| 地址: | 430040 湖北省***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深层 软土中贯入式土 压力 埋设 方法 装置 | ||
1.一种贯入式土压力盒埋设装置,其组成包括:贯入杆(1),连接横杆(2),贯入头(3),横档杆(4),导向杆(5),其特征在于:贯入式土压力盒埋设装置由二根贯入杆(1)、连接横杆(2)和贯入头(3)构成矩形框架,二根贯入杆(1)分别通过螺帽(6)固定在连接横杆(2)两边的圆孔中,二根贯入杆(1)平行并排放置,贯入杆(1)上间距9~11cm的孔水平相对,土压力盒套件顶部插在连接横杆(2)中部槽口内,土压力盒套件底部插在贯入头(3)中部槽口内,同一横档杆(4)的两端分别插在二根贯入杆(1)同一高度处的小孔中,相邻的横档杆(4)分别朝向二根贯入杆(1)所构成的平面两侧,横档杆(4)可从贯入杆(1)的小孔中自然脱落,导向杆(5)通过螺帽(6)固定在连接横杆(2)中央圆孔中,导向杆(5)与贯入杆(1)反向固定在连接横杆(2)中,贯入头(3)通过靠近两端的二只柱状销头插进二根贯入杆(1)的底部,贯入头(3)可从贯入杆(1)中自然脱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贯入式土压力盒埋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贯入杆(1)与导向杆(5)为普通的静力触探杆,长度48~52cm,为空心管状,前端外侧具有长度4~6cm的丝口,末端内侧具有长度4~6cm的丝口,前端丝口截面直径小于杆身直径,前端丝口与末端丝口相互以螺纹旋进连接,贯入杆(1)在前端丝口下方的杆壁上竖直开孔4~5个,孔径2~4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贯入式土压力盒埋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连接横杆(2)为薄片钢板,中央开圆孔,中央圆孔的两边对称开二个圆孔,三个圆孔的圆心均位于连接横杆(2)表面中心线上,三个圆孔中开一槽口贯通,各个圆孔的直径略大于贯入杆(1)和导向杆(5)前端丝口截面直径,略小于杆身直径,槽口宽度小于圆孔直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贯入式土压力盒埋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横档杆(4)为细钢丝,两端垂直向上翘起,长度大于2根贯入杆(1)的间距,直径小于贯入杆(1)上孔的孔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贯入式土压力盒埋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贯入头(3)为钢制长条状,长度等于二根贯入杆(1)的外间距,在其上方两端分别有二只柱状销头,二只柱状销头之间开有槽口,二只柱状销头中心间距与二根贯入杆(1)中心间距相同,贯入头(3)下方为条状刀口,贯入头(3)截面为锥状,锥尖向下。
6.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贯入式土压力盒埋设装置的埋设方法,其步骤是:
步骤一:组装贯入式土压力盒埋设装置,将测量所需的土压力盒套件放在其中,通过4~5根横档杆(4)将土压力盒套件固定在装置中;
步骤二:根据测量位置深度5~20m,准备相应数量7~22根的导向杆(5),将第一根导向杆(5)固定在贯入式土压力盒埋设装置上;
步骤三:在试验地点,从地表开始,采用静力设备进行贯入,导向杆(5)接近完全贯入,接入下一根导向杆(5),直至达到预定贯入深度5~20m;
步骤四:采用人力或静力设备拔出导向杆(5),拔出装置,一导向杆(5)拔出地面时,卸下该导向杆(5),继续拔出至贯入杆(1)完全拔出,装置中贯入头(3)、横档杆(4)在开始拔出时从贯入杆(1)中自然脱落,与土压力盒套件一起留在土层中;
步骤五:根据测试采用数据采集仪进行土压力的测试,得到深层软土中不同深度土层的土压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北省电力勘测设计院;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未经湖北省电力勘测设计院;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28697.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泡制饮料的方法和装置
- 下一篇:齿轮单元及防止润滑油飞溅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