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制备聚酯多元醇的工艺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610128306.4 | 申请日: | 2016-03-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22905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01 |
发明(设计)人: | 刘德富;张生;由可锦;宋红玮;孙其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美瑞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G63/16 | 分类号: | C08G63/16;C08G63/85;C08G63/78 |
代理公司: | 北京轻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12 | 代理人: | 王澎 |
地址: | 264006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制备 聚酯 多元 工艺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多元醇的制备方法,尤其涉及一种聚酯多元醇的制备方 法,属于化工材料合成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聚酯多元醇的耐温、耐油等性能优异,是合成聚氨酯弹性体最重要的原 料之一,其与二异氰酸酯反应制得的聚氨酯弹性体材料具有耐磨性好、回弹 性高、耐溶剂性好等特点,在脚轮、耐溶剂胶辊、工业皮带、矿用筛板等领 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中国专利CN102827364A公布了一种聚酯多元醇的生产方法,其采用前 加催化剂的方法,存在钛酸酯类或丁基锡类催化剂水解失效和后期酯交换反 应催化效率低的问题,且生产周期长,羟酸值不能简单可控;中国专利 CN101050270公布了一种用于合成革底料的聚酯多元醇及其制备方法,但其 生产过程总用时高达30h,能耗大效率低,且催化剂加入时选择时机为 5-10mgKOH/g,往往需要先减压反应一定时间之后再恢复常压加催化剂,无 疑增加了反应时间和操作难度;中国专利CN102850535B公开了一种低压快 速合成聚酯多元醇的方法,此方法中采用加压来提高酯化反应速率,通过泄 压排出反应中产生的水,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聚酯多元醇的反应时间,但 前期采用正压后期再负压缩聚的操作较为复杂,且稳定性差;中国专利 CN104987496A公布了一种聚酯多元醇合成过程中除酸值的方法,专利中采用 向聚酯多元醇聚合釜内加入碱性醇溶液的方法来降低体系酸值,虽在一定程 度上解决了聚酯多元醇合成过程中酸值居高不下或反酸的问题,但需要降温 加入碱性醇溶液中和体系中的酸性基团,还需要升温蒸馏去除碱性醇中的醇 溶液,操作复杂且不可避免的对聚酯多元醇后续的应用反应造成影响。
目前聚酯多元醇的合成过程一般是采用较长的反应时间、较大的醇酸 比,即二元醇过量多,升温控温方式单一,存在二元醇损失量大、副反应多、 反应时间长、能耗大、酸值高、产品易发黄等缺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聚酯多元醇制备方法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制备聚酯多 元醇的工艺方法。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制备聚酯多元醇的工艺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称取理论醇酸比的二元酸和二元醇原料,将二元醇置于反应器中,搅拌 升温,之后于氮气保护下加入二元酸,;
2)采用直线升温方式于4~5h内升温至220~230℃,控制精馏塔塔顶的温 度为98~102℃;
3)恒温取样测试酸值,待酸值小于20mgKOH/g后加入催化剂,同时向其中 加入过量的二元醇,控制总的二元醇与二元酸的摩尔比为1.08~1.30,常压 催化反应0.5~1h;
4)开启真空装置,1h内减压至-0.09~-0.095MPa进行减压缩聚,待酸值低 于0.5mgKOH/g后开始降温;
5)保持减压状态降温,得聚酯多元醇产品。
进一步,所述二元酸为丁二酸、戊二酸、己二酸、癸二酸、邻苯二甲酸、 间苯二甲酸及其酸酐中的一种或几种。
进一步,所述二元醇为乙二醇、1,4-丁二醇、1,3-丙二醇、1,3-丁 二醇、1,2-丙二醇、1,6-己二醇、一缩二乙二醇中的一种或几种。
进一步,步骤3)中所述催化剂为钛酸酯类催化剂,加入量相对二元醇 和二元酸的总重量为20~70ppm。
进一步,步骤3)中所述催化剂为钛酸正丁酯或钛酸四异丙酯。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的工艺方法与现有技术相比,可以极大减少二元醇的损失和 用量,不仅可以节约原料成本,而且可以减少二元醇环化等副反应的发生;
2)快速升温酯化可以缩短反应时间提高生产效率,降低长时间高温反 应导致产品黄变的几率;
3)在常压催化的同时加入投料设计中过量的部分小分子二元醇,更有 利于稳定醇酸比,降低反应体系酸值,利于后期减压反应过程的稳定控制;
4)采用保持减压状态降温,可以保证不出现降温后的反酸现象,且可 以降低聚酯多元醇的分子量分布系数。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实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 发明,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美瑞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美瑞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2830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