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高品质再生回用水处理系统和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127838.6 | 申请日: | 2016-03-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21814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11 |
发明(设计)人: | 卢东昱;李伟;张强;麻倩;潘志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恩菲环保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 |
代理公司: | 北京清亦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01 | 代理人: | 宋合成 |
地址: | 100038***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品质 再生 水处理 系统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品质再生回用水处理系统和高品质再生回用水处理方法。所述高品质再生回用水处理系统包括:曝气沉砂池;生物处理段,生物处理段包括预缺氧区、厌氧区、前缺氧区、好氧区、后缺氧区和曝气区,预缺氧区、厌氧区和后缺氧区的进水口与曝气沉砂池的出水口连通,好氧区的出水口与前缺氧区的进水口连通;沉淀池,沉淀池的污泥出口与预缺氧区的污泥进口连通;污泥分解池,污泥分解池的污泥进口与沉淀池的污泥出口连通,污泥分解池的污泥溶胞产物出口与前缺氧区连通;臭氧发生器;高密度沉淀池;超滤膜池。所述的高品质再生回用水处理系统具有处理效果好、运行成本低等优点,主要适用于市政污水处理领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市政污水处理领域,具体而言,涉及高品质再生回用水处理系统,还涉及高品质再生回用水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淡水用量不断增加,水资源日益紧缺,但污水排放量日益增多,水资源与环境污染问题十分严峻,污水再生循环利用成为解决淡水资源不足的关键。《城镇污水处理厂水污染物排放标准》(DB11/890-2012)中表1的A级排放标准除TN之外的主要指标要求已与地表Ⅲ类水体水质标准相同,符合标准的出水可直接作为再生水回用。
环保部2015年出台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中强调,要“促进再生水利用。以缺水及水污染严重地区城市为重点,完善再生水利用设施,工业生产、城市绿化、道路清扫、车辆冲洗、建筑施工以及生态景观等用水,要优先使用再生水”。
发明内容
本申请是基于发明人对以下事实和问题的发现和认识作出的:
现有的A2/O工艺存在一定的缺陷。具体而言,硝化菌、反硝化菌和聚磷菌在有机负荷、泥龄和碳源需求上存在着矛盾和竞争。其中,缺氧反硝化置于厌氧释磷之后,反硝化效果受到碳源量的限制,同时大量的未被反硝化的硝酸盐随污泥回流进入厌氧区,干扰厌氧释磷的正常进行,最终影响到整个氮磷去除系统的稳定运行。随着污水处理程度的不断提高,现有的A2/O工艺越来越无法满足市政污水处理厂的需求。
本发明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提出一种具有处理效果好、运行成本低的优点的高品质再生回用水处理系统。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具有处理效果好、运行成本低的优点的高品质再生回用水处理方法。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的高品质再生回用水处理系统包括:曝气沉砂池;生物处理段,所述生物处理段包括依次相连的预缺氧区、厌氧区、前缺氧区、好氧区、后缺氧区和曝气区,其中所述预缺氧区的进水口、所述厌氧区的进水口和所述后缺氧区的进水口中的每一个与所述曝气沉砂池的出水口连通,所述好氧区的出水口与所述前缺氧区的进水口连通;沉淀池,所述沉淀池的进水口与所述曝气区的出水口连通,所述沉淀池的污泥出口与所述预缺氧区的污泥进口连通;污泥分解池,所述污泥分解池的污泥进口与所述沉淀池的污泥出口连通,所述污泥分解池的污泥溶胞产物出口与所述前缺氧区连通;臭氧发生器,所述臭氧发生器的臭氧出口与所述污泥分解池的臭氧进口连通;高密度沉淀池,所述高密度沉淀池的进水口与所述沉淀池的出水口连通;和超滤膜池,所述超滤膜池的进水口与所述高密度沉淀池的出水口连通。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高品质再生回用水处理系统具有处理效果好、运行成本低的优点。
另外,根据本发明上述实施例的高品质再生回用水处理系统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高品质再生回用水处理系统进一步包括粗格栅和细格栅,所述粗格栅位于所述曝气沉砂池的上游,所述细格栅位于所述粗格栅与曝气沉砂池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高品质再生回用水处理系统进一步包括进水自控装置,所述进水自控装置的进水口与所述曝气沉砂池的出水口连通,所述进水自控装置的出水口与所述预缺氧区的进水口、所述厌氧区的进水口和所述后缺氧区的进水口中的每一个连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恩菲环保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恩菲环保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2783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