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乙酸乙酯加氢脱氧的负载型介孔Ni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610125000.3 | 申请日: | 2016-03-0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97762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5-25 |
| 发明(设计)人: | 周桂林;陈爽;张贤明;焦昭杰;谢红梅;柳云骐;熊昆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工商大学 |
| 主分类号: | B01J23/755 | 分类号: | B01J23/755;C07C9/06;C07C1/22 |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恒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75 | 代理人: | 赵荣之 |
| 地址: | 400067 ***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乙酸乙酯 加氢 脱氧 负载 型介孔 ni 催化剂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乙酸乙酯加氢脱氧催化剂,具体涉及一种用于乙酸乙酯加氢脱氧的负载 型介孔Ni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乙酸乙酯,应用最广的脂肪酸酯之一,目前生产乙酸乙酯的方法很多,比如:直接酯化 法、乙醛缩合法、乙烯加成法和乙醇脱氢法等,而且生产技术成熟,产品纯度高。国内生产 能力年均增长率在14%左右,产量年均增长率在10%左右,导致供大于求的局面出现,如何 解决产能过剩问题已值得我们深思。随着制氢工业的蓬勃发展,世界各国的氢气制取技术和 氢气储存技术已相当成熟,如:电解水制氢技术、太阳能制氢技术和污泥发酵制氢技术等, 随着工业化水平的逐步提高,氢气来源越来越丰富的情况下,通过对乙酸乙酯加氢脱氧制备 烷烃的措施成为可行之选,且还未见报道,这对有效解决乙酸乙酯和氢气产能过剩问题有很 大的帮助,而制备的烷烃类化合物在石油化工行业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比如乙烷,烷烃同 系列中第二个成员,为最简单的含碳-碳单键的烃,是有机合成中重要的原料气,在合成氯乙 烷、环氧乙烷和氯乙烯等重要化学中间体中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同时乙烷还被用作天然 气的添加剂,有效改变天然气的热值,使其完全燃烧产生更大的热值。如果以发热量计算, 理论上使用乙烷代替天然气作为燃料成本更低。乙烷作为裂解原料气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世界各国都在大力新建乙烷裂解装置,世界石化产业为此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而相关的核心问题仍然是催化剂的设计,目前在加氢催化剂的设计中大多数采用贵金属 如Pt、Ru和Pd等作为催化剂的活性组分,由于其具有高的催化活性,使用寿命长和良好的 抗毒性能等优点,引起了广大科研工作者的极大兴趣。贵金属催化剂虽然具有很多优点,但 由于其昂贵的市场售价和目标产物低选择性阻碍了其发展。随着过渡金属的催化性能不断被 开发,人们也对过渡金属产生了新的认识,由于它们在价格和产量上的巨大优势,使得应用 前景乐观。常规的金属催化剂存在比表面积小、孔隙不发达和孔径分布无规律等缺点,导致 金属的催化潜能没有完全被发掘,随着硅基材料的巨大发展,各种孔道结构的材料陆续被开 发,比如:KIT-6、SBA-15和SBA-16等,它们为负载型催化剂提供了无可比拟的条件,使 其具有超大的比表面积以及高分散度,成为近年来科研工作者的重点研究方向。因此,开展 负载型催化剂的合成与乙酸乙酯加氢脱氧性能的研究,不仅对负载型催化剂的合成和应用具 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科学意义,对脂肪酸酯加氢脱氧制备烷烃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发明主要是采用浸渍法,改变Ni的负载量,从而制备出对乙酸乙酯加氢脱氧制备乙烷 的高性能催化剂,使其在较低温度下实现乙酸乙酯的完全转化,同时选择性达到95%以上。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乙酸乙酯加氢脱氧的负载型介孔Ni催化剂及 其制备方法,该催化剂成本低廉且具有良好的催化加氢活性。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1、一种用于乙酸乙酯加氢脱氧的负载型介孔Ni催化剂,所述催化剂活性组分为金属Ni, 载体为SiO2或白炭黑。
优选的,所述载体为具有介孔结构的SiO2。
更优选的,所述具有介孔结构的SiO2为介孔KIT-6。
优选的,所述催化剂中金属Ni的负载量为10~35%。
更优选的,所述催化剂中金属Ni的负载量为15~30%。
2、一种制备所述介孔Ni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将Ni(NO3)2·6H2O溶于蒸馏水中,滴加1-2滴硝酸,将其置于磁力搅拌器上搅拌均匀后, 再加入载体材料并搅拌均匀,然后在50-60℃恒温水浴锅中搅拌,直至水分完全蒸发,得原料, 所得原料于50-60℃温度下恒温干燥10-15h后,550℃~600℃温度下焙烧3-4h制得介孔Ni催 化剂。
优选的,通过控制Ni(NO3)2·6H2O与载体比值,制备成金属Ni的不同负载量的催化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工商大学,未经重庆工商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2500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移动通信业务处理方法及设备
- 下一篇:实现自动配置无线终端的方法及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