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LTE车联网的中继选择方法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610124133.9 申请日: 2016-03-04
公开(公告)号: CN105792310B 公开(公告)日: 2019-12-06
发明(设计)人: 杨志华;李国治;赵尚春;陈守凤 申请(专利权)人: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主分类号: H04W40/12 分类号: H04W40/12;H04W40/16;H04W40/22;H04L29/08
代理公司: 44248 深圳市科吉华烽知识产权事务所(普通合伙) 代理人: 孙伟<国际申请>=<国际公布>=<进入国
地址: 518000 广东省深*** 国省代码: 广东;44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基于 lte 联网 中继 选择 算法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基于LTE车联网的中继选择方法,其特征在于:

建立D2D通信中继模型,然后进行基于位置分区的中继选择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对系统参数进行初始化,获取所有蜂窝用户和空闲用户的速度和位置信息,初始化蜂窝用户集合M,空闲用户N总数量为n,i=0,in=0,max=0,min=PI;

(2)、判断i=n是否为真,如果为假,进行第(3)步,如果为真,进行第(7)步;

(3)、判断:是否都成立,如果成立将节点Ri加入集合B中,进行步骤(4),如果不成立,直接进行步骤(6);

式中β为PD与PC的比值,PD为蜂窝用户D的发射功率,PC为蜂窝用户C的发射功率,dSRi为节点S到节点Ri的距离,dCR为节点C到基站和基站到节点Ri的距离,dRiD为节点Ri到节点D的距离,γD为蜂窝用户D信干燥比,γC为蜂窝用户C信干燥比,δD为蜂窝用户D中断概率门限值,δ为中断概率门限值,r为蜂窝用户半径,

(4)、把两段链路中距离较远的那段距离大小称之为有效距离,并记为dRi,用式子表示为dRi=max(dSRi,dRiD),判断min>dRi是否为真,如果为假,进行第(6)步,如果为真,进行第(5)步;

(5)、min=dRi,in=i,进行第(6)步;

(6)、i=i+1,进行第(2)步;

(7)、将i设置为0,计算dA=din+a,将in值设为0;dA为最短有效距离,a为补偿距离,din为备选最优中继节点与发射节点的有效距离;

(8)、判断i=n是否为真,如为真,跳转第(15)步,如果为假,进行第(9)步;

(9)、判断dRi<dA是否为真,如果为真,进行第(10)步,如果不为真,进行第(14)步;

(10)、分别计算两段通信链路对基站的干扰值ISB与IRiB,进行第(11)步,其中c为常量系数,α为路径损耗系数,dSB与dRiB分别为发送端与中继节点到基站的距离值,PSB与PRiB分别为发送端与中继节点的发射功率,而hSB与hRiB分别为发送端与中继节点到基站的小尺度衰落;

(11)、判断:ISB<IT,IRiB<IT,其中IT为基站干扰门限,如果为真,进行第(12)步,如果为假,进行第(14)步;

(12)、计算判断max<γRi,如果为真,进行第(13)步,如果不为真,跳至第(14)步;式中:γRi为节点Ri信干燥比,Ps、PCm、PRi分别为节点S、节点m、节点Ri的发射功率,hSRi、hCmRi、hRiD、hCmD分别为节点S到节点Ri、节点m到节点Ri、节点Ri到节点D、节点m到节点D的小尺度衰落,N0为高斯白噪声功率大小,dCmRi为蜂窝用户m到中继节点Ri的距离,dCmD为蜂窝用户m到目的节点D的距离;

(13)、in=i,max=γRi,进行第(14)步;

(14)、i=i+1,进行第(8)步;

(15)、判断max=0,如果成立,将i设为0,in设为0,进行第(16)步,如果不成立,i即为选择的中继,结束;

(16)、按照集合A中寻找最优中继的方法在集合B中寻找最优中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LTE车联网的中继选择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立D2D通信中继模型包括以下步骤:

1)、假设D2D用户通过对蜂窝用户的上行链路资源进行复用通信,假设信道模型仅考虑路径损耗与小尺度衰落的影响,则信道增益可用如下式子表示:

其中,hC、hD、hDC、hCD分别为蜂窝用户到基站、D2D用户之间、D2D用户到基站、蜂窝用户到D2D用户的小尺度衰落;PLC、PLD、PLDC、PLCD为蜂窝用户到基站、D2D用户之间、D2D用户到基站,蜂窝用户到D2D用户的路径损耗;gC、gD、gDC、gCD分别为蜂窝用户到基站、D2D用户之间、D2D用户到基站,蜂窝用户到D2D用户的信道增益;

2)、D2D中继协助通信分为两段链路,假设该两段通信链路都将对蜂窝用户m的上行资源进行复用,则可以得到节点Ri所接收到的信号为:

而目的节点D所接收到的信号为:

式中,xs、xRi、xCm1、xCm2分别为节点S、节点Ri、节点m第一阶段、节点m第二阶段的发射信号;dSRi、dCmRi、dRiD、dCmD分别为节点S到节点Ri、节点m到节点Ri、节点Ri到节点D,节点m到节点D的距离;hSRi、hCmRi、hRiD、hCmD分别为节点S到节点Ri、节点m到节点Ri、节点Ri到节点D、节点m到节点D的小尺度衰落;Ps、PCm、PRi分别为节点S、节点m、节点Ri的发射功率,n0为噪声信号;

3)而在该D2D中继协助通信的过程中,基站在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所获取的信号分别为:

式中,dCm、dSCm、dRiCm分别为蜂窝用户到基站、源节点S到基站、节点Ri到基站的距离;hCm、hSCm、hRiCm分别为蜂窝用户到基站、源节点S到基站、节点Ri到基站的小尺度衰落;

4)根据步骤3)接收端信号,可以得到D2D第一跳通信和第二跳通信链路的信干噪比分别为:

进而由香农公式可以得到,第一跳链路与第二跳链路的信道容量分别为:

其中,B为所占用资源块的频带宽度,N0为高斯白噪声功率大小;

则对于整个D2D通信链路而言,它的信道容量为:

Crel=min(CSRi,CRiD);

5)若以信干噪比最大或者信道容量最大为中继选择目标,那么整个系统的优化目标函数可用如下式子示出:

其中,aCmRi为复用系数,若其值为1,则意味着节点Ri与蜂窝用户Cm复用相同的通信资源;若其值为0,则意味着它们之间的通信资源正交,不会存在同频干扰;

6)为了保证D2D通信的可靠性,将引入中断概率来对车联网中通信的可靠性进行描述,可以得到蜂窝用户与D2D用户所对应的中断概率计算公式为:

其中,δ为中断概率门限值,β为PD与PC的比值,d为所对应的距离值,PrC为蜂窝用户i中断概率,dCi为D2D用户j的中断概率,dDjCi为D2D用户j到蜂窝用户i的距离,dDj为基站到D2D用户j的距离,dCiDj为蜂窝用户i到D2D用户j的距离;PrD为D2D用户j的中断概率。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未经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24133.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