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渠道水入渗系数的测定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610122537.4 | 申请日: | 2016-03-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72016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5-11 |
发明(设计)人: | 樊向阳;黄仲冬;胡超;刘源;李中阳;杜臻杰;李平;赵志娟;陈小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N15/08 | 分类号: | G01N15/08 |
代理公司: | 北京英创嘉友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47 | 代理人: | 桑传标;陈庆超 |
地址: | 453002 河南省***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渠道 入渗 系数 测定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测量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渠道水入渗系数的测定装置。
背景技术
灌区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大部分灌区为 采用渠道输水的渠灌区或以渠道输水与管道输水相结合的井渠结合灌区。渠道水有效利用 系数,是集中反映灌区灌溉工程质量、灌溉技术水平和灌溉用水管理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 是评价农业水资源利用、指导节水灌溉和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及节水改造健康发展的重要 指标。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往往需要通过渠道水入渗系数的测定,进而计算渠道水有效 利用系数。现有渠道水有效利用系数测定的方法分为静水法和动水法,可分别依据《渠道防 渗工程技术规范》(GB/T50600-2010)和《灌溉水利用率测定技术导则》(SL/Z699-2015)的 规定执行。具体地,静水法是在需要测定的渠段,将渠道的两端人工隔断,并在渠道中央设 置水位标志;动水法是在渠道的两段分别加装流量计量装置,通过测定一定时间内待测渠 段水量的减少量,进而计算出入渗系数。这两种方法均要求测定渠道长度满足一定要求,并 需对渠道进行人工拦截、加装流量计量或水位测量装置,劳动量大、费用高,效率低且影响 正常供水,并且对同一段渠道水的测量不可重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渠道水入渗系数的测定装置,该测定装置可以大大提高 渠道水入渗系数的测定效率,并可实现不同位置分别测定或同一位置定位连续测定。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渠道水入渗系数的测定装置,包括:
测定筒,用于倒插入渠道底部;
补水瓶,该补水瓶外周密封并且插入有可上下调节的水位控制管,所述水位控制 管的顶端与大气连通,底端与待测渠道水平面平齐,所述补水瓶上设有可开闭的注水口和 排气口,所述补水瓶在竖直方向上还设有刻度标识;以及
连接管,用于连通所述测定筒和所述补水瓶。
可选地,所述测定筒为筒壁均匀的等直径圆柱筒,所述补水瓶为内壁均匀地的直 径圆柱筒,所述水位控制管为外壁均匀的等直径圆柱管。
可选地,所述连接管与所述补水瓶的接口设置在所述补水瓶的底部。
可选地,所述连接管与所述补水瓶的接口处并设有控制阀。
可选地,所述测定筒的底面固定连接有操作手柄,所述测定筒还设有可以使所述 测定筒的内部与大气连通的排气管,并且所述排气管上设有可以开闭该排气管的夹子。
可选地,所述连接管与所述测定筒的接口设置在所述测定筒的底面。
可选地,所述测定筒的开口形成为楔形。
可选地,所述补水瓶的外周套设有夹紧环,该夹紧环连接有三角支架以固定在地 面上。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可在不影响供水的同时快速准确地测得渠道水入渗系数,并 可实现渠道不同位置或同一位置的定点连续测定,提高测定效率。
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 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但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提供的渠道水入渗系数的测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测定筒2补水瓶
3水位控制管4注水口
5排气口6连接管
7操作手柄8排气管
9夹子10开口
11夹紧环12三角支架
13控制阀D1补水瓶内径
D2水位控制管外径D3测定筒内径
H补水瓶水位降幅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 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
在本发明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顶、底”是针对相 应装置在使用状态下的方向,具体地,可参考图1中的图面方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未经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2253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