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呼气末CO2浓度检测方法及装置在审
| 申请号: | 201610121397.9 | 申请日: | 2016-03-03 |
| 公开(公告)号: | CN107153060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12 |
| 发明(设计)人: | 黄志昂;冯耿超;王双卫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安保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大深生物医学工程转化研究院 |
| 主分类号: | G01N21/80 | 分类号: | G01N21/80 |
| 代理公司: | 深圳新创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44223 | 代理人: | 杨洪龙 |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呼气 co2 浓度 检测 方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呼气末CO2浓度检测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呼气末CO2浓度或分压(ETCO2)的检测可反映肺通气,还可反映肺血流,是一种检测肺功能(特别是肺通气功能)的无创技术,使医生能够在在床边连续、定量检测病人,为麻醉病人、ICU、呼吸科进行呼吸支持和呼吸管理提供明确指标。
目前,采用光谱技术对ETCO2进行检测的方法最为普遍,尤其以红外线吸收光谱技术最为常见。另外还有质谱分析法、罗曼光谱法、光声光谱法。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需要对病人呼出气体进行采样,并配以相关的模块进行分析,再通过相应的显示设备对ETCO2曲线进行显示。
此类技术对仪器要求较高,较为昂贵,且呼出气中水汽具有较大干扰,易产生高噪音。
二氧化碳的检测除了光谱吸收检测方法以外,还可以利用化学的方式进行检测。按其识别机理可分为三类:化学反应型、溶剂效应型、pH响应型。但这三类分别存在以下缺点:化学反应型——只能单次使用;溶剂效应型——反应响应速度慢;pH响应型——反向驱动需要氢氧根(例如加入碱性溶液),而呼吸气中不存在或只有极低含量的碱性气体,只能用于液相检测。因此,化学检测方式在临床应用上无法推广。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方便的能够适应实时检测的呼气末CO2浓度检测方法及装置。
由于二氧化碳形成碳酸是一个可逆的化学平衡,因此,可以通过降低二氧化碳含量的方法使反应反向进行,驱动酸碱指示试剂的还原。在呼吸中,吸气时吸入空气中 大部分为氧气及氮气,二氧化碳含量较低(0.03%),因此吸入空气可以使得酸碱指示试剂二氧化碳含量迅速降低,驱动酸碱指示试剂的还原。
一种呼气末CO2浓度检测装置,包括呼吸装置,所述呼吸装置包括气体通道,所述气体通道用于通过人体呼出的CO2和人体吸入的气体,所述气体通道的内壁上设有酸碱指示剂涂层。
在一个实施例中,
所述气体通道内设有滤水装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
所述气体通道的通道壁是透明的,透明的通道壁用于供人透过所述通道壁观测所述酸碱指示剂涂层。
在一个实施例中,
所述呼吸装置的壳体上设有酸碱指示剂涂层的颜色与对应二氧化碳浓度的参考标识。
在一个实施例中,
所述参考标识设置在所述酸碱指示剂涂层旁。
在一个实施例中,
所述呼吸装置是呼吸面罩,所述通道壁为所述呼吸面罩的对准人脸的面罩壳部分。
在一个实施例中,
所述呼吸装置是气管插管,所述通道壁为所述气管插管的外部气体入口的通道壁。
在一个实施例中,
所述呼吸装置是人工鼻,所述人工鼻的过滤器设置在所述人工鼻外壳内壁上,所述酸碱指示剂涂层设置在所述过滤器的表面。
在一个实施例中,
所述过滤器是过滤棉。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呼气末CO2浓度检测方法,采用所述的呼气末CO2浓度检测装置。
本发明选取pH响应型检测为设计基础,从原理上解决呼吸气中缺少反向驱动力的问题,反应响应速度快及对水含量的容忍度较高(相比起利用红外吸收检测二氧化碳的物理方法),可在不同含量水汽中对呼末二氧化碳进行准确测量,可以实现反复检测呼末二氧化碳,且降低了技术复杂性及设备的成本,更适用于临床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呼气末CO2浓度检测装置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另一种实施例的呼气末CO2浓度检测装置示意图
图3是图2的呼气末CO2浓度检测装置局部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另一种实施例的呼气末CO2浓度检测装置示意图
图5是图4的呼气末CO2浓度检测装置局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安保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大深生物医学工程转化研究院,未经深圳市安保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大深生物医学工程转化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2139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