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水稻开花调节基因OsWRKY104在调节植物光周期和开花时间中的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610121271.1 | 申请日: | 2016-03-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71054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26 |
发明(设计)人: | 李宏宇;刘斌;赵涛;刘军;林辰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2N15/29 | 分类号: | C12N15/29;C12N15/84;A01H5/00;A01H6/46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王文君 |
地址: | 100081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水稻 开花 调节 基因 oswrky104 植物 光周期 时间 中的 应用 | ||
本发明提供水稻开花调节基因OsWRKY104在调节植物光周期和开花时间中的应用,将OsWRKY104基因在野生型水稻中过表达,转化植株在长日照、短日照条件下均晚花,表明OsWRKY104基因对开花的时间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本发明首次利用过表达水稻开花调节基因OsWRKY104调节植物光周期和开花时间。基因OsWRKY10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过表达OsWRKY104可以明显抑制水稻开花,使开花时间延迟,生育期延长。可用于解决杂交育种中的花期不遇问题、各种作物、蔬菜、水果、花卉的生育期控制问题、光周期敏感性问题及引种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基因工程领域,具体地说,涉及水稻开花调节基因OsWRKY104在调节植物光周期和开花时间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植物的开花时间(作物中或被称作抽穗期)是指植物从营养生长到生殖生长的转变时间,它受到外部环境和内部发育因子的调控,且决定着植物分布及地区适应性。过去的十几年里,研究人员已在调控植物开花的分子机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模式植物拟南芥和水稻中,许多调控开花的基因已被鉴定并且其分子机理被详细描述。在拟南芥中,光敏色素和隐花色素能够感应光信号,并通过生物钟在长日照条件下促进开花。生物钟相关基因GI(GIGANTEA)在生物钟和CO(CONSTANS)之间起着关键的连接作用,并能够正向调控CO基因的表达,GI-CO-FT途径是长日照条件下调控拟南芥开花的核心机制。
水稻作为短日照模式植物,已有多个调控其开花的网络途径被报道。与拟南芥只有一个成花素基因FT(FLOWERING LOCUS T)不同,水稻进化了两个成花素基因,Hd3a(Heading date 3a)及其同源基因RFT1(RICE FLOWERING LOCUS T),而在它们的上游,至少存在Ehd1(Early heading date 1)和Hd1(Heading date 1)两条影响开花的分子途径。Hd1介导的途径与拟南芥中的CO同源,而Ehd1是水稻中所特有的。目前,已报道了大量的水稻基因通过以上两个途径调控水稻开花。最新研究表明,Hd3a与14-3-3蛋白形成复合体后转入细胞核内,与转录因子FD1结合形成三聚体FAC(florigen activation complex),诱导OsMADS15的转录,从而导致水稻开花。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水稻开花调节基因OsWRKY104在调节植物光周期和开花时间中的应用。
为了实现本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的水稻开花调节基因OsWRKY104在调节植物光周期和开花时间中的应用,其中基因OsWRKY104编码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或该序列经替换、缺失或添加一个或几个氨基酸形成的具有同等功能的氨基酸序列。
前述的应用,所述调节植物开花时间具体为推迟植物开花时间。
本发明所述植物包括但不限于水稻。
前述的应用,通过在水稻中过表达基因OsWRKY104的CDS序列,从而推迟转基因水稻的开花时间及生育期。具体方法如下:
提取水稻(如野生型日本晴‘kitaake’)总RNA,反转录成cDNA,以c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获得如SEQ ID No.2所示的基因OsWRKY104的CDS序列,并将所述CDS序列构建到植物双元表达载体的Ubiquitin启动子的下游,转化水稻,筛选转基因水稻植株。
优选地,所述植物双元表达载体的出发载体为pCAMBIA1390。
PCR扩增所用引物为:
正向引物F 5'-TCTGCACTAGGTACCTGCAGATGAAAATTCTCGAATCTTTTGGTC-3'(SEQ IDNo.4)
反向引物R 5'-ATGGATCCGTCGACCTGCAG TCCCCATATGCATATTGGACTG-3'(SEQ IDNo.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未经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2127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