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卫星导航的机动车防撞预警方法及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610121054.2 | 申请日: | 2016-03-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74650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07 |
发明(设计)人: | 胡良;袁罡 | 申请(专利权)人: | 胡良;袁罡 |
主分类号: | B60Q9/00 | 分类号: | B60Q9/00;B60W30/08;B60W40/105;B60W40/10;G01S19/51;G01S19/52 |
代理公司: | 成都九鼎天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14 | 代理人: | 杨永梅 |
地址: | 610200 四川省成都市天府***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卫星 导航 机动车 预警 方法 系统 | ||
本发明涉及机动车防撞预警技术,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卫星导航的机动车防撞预警方法,属于智能交通技术领域。基于机动车所接收的卫星导航信号,通过无线通信方式实现车辆间的卫星导航电文及机动车特征信息的发送与接收,处理单元基于接收到的周围机动车导航电文、本车导航电文及原始测量数据,构建差分测量方程并进行求解,获得周围车辆的高精度相对位置及速度信息,同时对下一时刻的位置进行预测,本车可实时感知周围机动车的精确位置,在可能发生碰撞前触发告警,提醒驾驶员采取相应避让措施,实现机动车的防撞预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机动车防撞技术,具体是一种基于卫星导航的机动车防撞预警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汽车成为改善家庭生活的必需品之一。2010年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国际论坛上,工信部预计在2020年前的10年时间内,中国将新增汽车保有量超过1.3亿,总数将超过2亿。汽车为人民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交通事故却成为幸福生活道路上的大陷阱,每年有数以万计的生命因交通事故而烟消玉陨,无数个家庭因为交通事故而变得支离破碎。大量交通事故数据表明,80%以上车祸是由于驾驶员操作失误引起的,65%的车辆相撞是追尾事故,其余属于侧面或者正面相撞。相关数据表明,如果驾驶员能够提前1秒意识到潜在危险,做出正确的操作,则90%的追尾事故和60%的碰撞都可以有效避免。
行车安全已经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全球各大汽车厂商也投入巨资对汽车防撞技术进行研究,目前汽车防撞技术的主流方向是研发各类汽车防撞雷达,但防撞雷达成本高、测量精度偏低、作用距离有限,难以实现远距离、全方位防撞预警。
随着卫星导航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我国北斗导航系统的成熟,车载卫星导航逐步产业化,导航设备成本不断降低,导航精度却不断提高,采用差分定位技术,相对位置精度可达到厘米级,完全满足机动车防撞所需的测量精度要求,再加上车载卫星导航设备已逐渐普及,使得基于卫星导航的机动车防撞预警技术具备了充分的可行性。
CN201310180483.3公开了一种基于卫星定位的汽车防撞系统,包括数个汽车子安全系统,汽车子安全系统包括电源模块、控制模块、以及分别与控制模块相连接的碰撞传感器、卫星定位模块、射频模块、信息输出装置;其中,电源模块为各模块进行供电。控制模块通过实时工作的卫星定位模块,获取此时该汽车子安全系统的位置,并将该位置信息与碰撞信息经射频模块以广播信号的方式向外发送。但此专利只是将各汽车卫星定位模块获得的本车位置信息广播出去,而目前民用卫星定位模块所能获得的定位精度为5-10米,军用级卫星定位模块能够达到的定位精度约为2米,基于这样的位置精度所能发挥的防撞作用非常有限,当车辆处于高速行驶过程中,再加上驾驶员采取行动的反应时间,仅利用当前位置信息来判断两车是否有相撞危险也不尽合理。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防撞预警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卫星导航的机动车防撞预警方法及系统。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卫星导航的机动车防撞预警方法,其具体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机动车上的卫星导航天线接收卫星导航信号,卫星导航模块再将提取到的卫星导航电文及原始测量数据发送给本车的处理单元;步骤二、本车的处理单元将本车的导航电文、原始测量数据、车辆特征及车辆身份信息发送给无线通信模块,通过无线通信模块向外发射本车导航电文;步骤三、无线通信模块同时接收其它机动车发射的导航电文、原始测量数据、车辆特征及车辆身份信息,并将接收到的导航电文发和原始测量数据送至本机处理单元;步骤四、本机处理单元根据本车及其它车辆的导航电文、原始测量数据构建差分测量方程并求解,得到机动车之间的相对位置及相对速度,同时对下一时刻的相对位置进行预测,根据预测位置及车辆长度和宽度等特征信息判断是否将会发生碰撞,从而提前感知出可能出现的碰撞风险,提醒驾驶员采取措施,避免碰撞发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胡良;袁罡,未经胡良;袁罡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2105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